“吃飯了沒?”“吃了。”“在這冷啊,需要救助嗎?我們是市救助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送你回家或者跟我們到中心都行。”“不去,在這就行,明天還得接著干活。”冬季來臨,氣溫驟降,這是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主動進行街頭救助時,最常詢問的話,這樣的回答也是他們聽到最多的答案。盡管再三被拒絕,但依舊阻止不了救助工作人員繼續(xù)前行的步伐。
兜底線、織密網(wǎng)、建機制,以全力保障有求助需求的遭遇臨時困難人員、露宿街頭人員、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合法權(quán)益,這是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的根本。正因為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全心全意保基本、獻愛心、送溫暖,用自己的堅持,讓淄博這座城市有了屬于自己的溫度。從11月中旬寒冬救助行動啟動,到12月初送受助人員楊朝武返鄉(xiāng),記者多次走進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采訪這里的工作人員,了解日常救助工作,探尋這群人溫暖這座城背后的感人故事!

今年中秋前夕,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滯留的受助人員包水餃,讓他們過了一個溫暖的中秋節(jié)。

每次街頭巡查,救助人員都會耐心勸導,希望露宿街頭的人能夠接受救助。
聞報即出 依法施救
在市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努力下,一幕幕團圓的場景感人淚下——離家30年的精神障礙人員王良惠返回湖北黃岡家中時,家人淚流滿面長跪不起;離家近40年的張玉柱被送回家鄉(xiāng)時,全村百姓敲鑼打鼓表示感謝;94歲高齡的老鄰居見到離家十余載的智障人員李金全毫發(fā)未傷回到家時,嘴里不住地說:“共產(chǎn)黨好!共產(chǎn)黨好……”如同寒冬里的一把火,救助工作溫暖著受助人員和他們家人的心房,傳遞著濃濃的人間真情。而這一次次全家團圓的感人畫面,就成了救助服務工作人員心底最大的動力。
11月中旬開始,淄博的最低氣溫都達到了零攝氏度以下,寒冷的天氣牽動著救助服務工作人員的心。根據(jù)上級民政部門的統(tǒng)一部署,市救助服務中心于11月15日啟動寒冬救助行動,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市、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村(社區(qū))四級聯(lián)動,積極會同公安、城管、衛(wèi)生等部門各負其責、協(xié)調(diào)配合,聞報即出、依法施救,全面開展冬季救助工作。集中救助行動啟動后,市救助服務中心進一步強化24小時值班制度,成立主動救助專項小組,根據(jù)需要帶上棉衣、棉被、食品、藥品等物資,到車站、繁華街道、橋梁涵洞等區(qū)域開展主動街頭救助,對街頭流浪乞討人員及臨時陷入困境而無法回家的群眾提供及時救助。

當救助工作人員把流浪20年的林慧珍送回江西老家時,她年邁的父母激動地失聲痛哭。

受助人員無法行走,救助人員就是他們的雙腿。
埋頭苦干 甘之如飴
“救助工作,可謂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市救助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友先這樣對記者說。工作高風險,埋頭把活干,常年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年365天沒有休息日,每天24小時全天候值班,這是救助工作人員的真實寫照。
今年以來,市救助服務中心已實施救助494人次,其中護送返鄉(xiāng)202人次。在受助對象中,有相當部分是精神異常、智力低下、身體殘疾人員,還有許多是未知的傳染病人。周末、節(jié)假日,以及雨雪惡劣天氣,也是救助服務最忙碌的時刻。他們曾經(jīng)護送一名高位截癱的受助人員返回內(nèi)蒙古海拉爾,高鐵轉(zhuǎn)乘汽車,全程近2000公里。一路上,救助工作人員輪流背著他,直到把那名受助人員送到親人面前。2019年入冬以來,救助中心護送任務繁重,工作人員出差連軸轉(zhuǎn),一名值班人員吃住都在救助大廳,連續(xù)在崗168個小時,整整一個星期沒有回家。
據(jù)統(tǒng)計,市救助服務中心年均接待疑似精神異常人員近百人,年均發(fā)現(xiàn)攜帶刀具、易燃物等危險物品百余宗。被精神病人破口大罵、吐口水、抓破臉的事,更是時常發(fā)生。面對辛苦的工作、所受的委屈、面臨的風險,所有救助工作人員毫無怨言。

每次大雪紛飛,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都會走上街頭,尋找露宿街頭需要幫助的人。

來自江蘇的75歲老人邢如銀,在淄博市救助服務大廳外見到了走失7年的兒子邢二華,激動得泣不成聲。

很多需要護送返鄉(xiāng)的受助人員無法自己上下車,救助工作人員的脊背就是他們最大的依靠。
救人危困 萬家團圓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為切實做好滯留人員尋親返鄉(xiāng)工作,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重要決策部署,提出明確要求。民政部門從完善救助尋親政策、健全尋親服務體系、強化現(xiàn)代科技手段、加強社會力量參與等多個方面入手,著力提升救助尋親服務水平。市救助服務中心則提出了“救一人危困,助萬家團圓”救助理念,從受助人員實際需要出發(fā),不斷強化業(yè)務培訓,提升服務質(zhì)量,完善制度、規(guī)范流程,打造精細、規(guī)范、親情化照料,樹立起科學、規(guī)范的淄博社會救助品牌。
目前,市救助服務中心實現(xiàn)了救助工作動態(tài)留痕、全程監(jiān)管;制定完善了救助檔案管理規(guī)定……注重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工作思維,充分利用各種互聯(lián)網(wǎng)工具第一時間發(fā)布尋親消息,形成迅速反應的互聯(lián)網(wǎng)尋親機制。自2018年至今,共實施救助906人次,因無法核實身份而滯留的受助人員僅有5人,尋親成功率達到了96%以上。
“救助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級民政部門領(lǐng)導下,落實24小時值班服務職責,提升全天候救助力度,全面提高救助管理服務水平,讓臨時遇困人員、流浪乞討人員和流浪未成年人等受助對象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深切關(guān)懷。”12月2日,市救助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友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將按照上級要求,遵循救助理念,勇于探索、開拓創(chuàng)新,進一步全面優(yōu)化、提升救助管理與服務水平,為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做出積極貢獻。
來源:魯中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