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臺臺頂發掘區出土的陶制管道。

  大臺臺頂發掘區發現罕見石砌地漏。

  考古是連接歷史與今天的紐帶,青島瑯琊臺遺址的考古發掘便如小心翼翼地翻開本珍貴泛黃的古籍一般,每出土一件文物,或者一處遺跡,都在將真正的瑯琊記載與今日的瑯琊臺聯系起來,那些塵封已久的歷史迷案也有望由此揭曉。

  12月5日,在瑯琊臺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瑯琊臺遺址考古發掘隊領隊呂凱告訴半島記者,大臺臺頂發掘區近日剛剛發掘出精致的石砌地漏,這在國內考古中是罕見的,也進一步印證:在瑯琊山頂極有可能曾經有一座高規格建筑,專家推測與秦始皇建祭臺有關。而在臺西頭東南發掘區發現的大片建筑遺跡,也被基本確定建于戰國時期,是齊國建筑,還是與文獻中越國遷都瑯琊有關?目前尚不能確定。

  排水管沉睡地下兩千年

  瑯琊臺大臺臺頂發掘區位于瑯琊山頂,當天寒風凜冽,雖然已近中午時分,但氣溫仍然很低,半島記者拿著相機的雙手不停地顫抖。呂隊長帶領半島記者參觀了臺頂的兩處發掘現場。只見圍欄圍著的發掘工地門口立著一塊展板,上面清晰地標注了發掘區的地點和范圍,除了大臺臺頂發掘區外,還有一處是臺西頭東南發掘區。兩處發掘區距離不遠,遺址年代卻被證實并不相同。

  “大臺臺頂發掘區屬于主動性發掘”,呂隊長說,本年度考古工作是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黃島區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正式對瑯琊臺遺址展開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發掘是10月下旬正式開始的,計劃到2020年1月份之前完成本年度的發掘?!?/p>

  在臺頂發掘區的第一個發掘點,半島記者看到了壯觀的景象:上下兩階排列整齊的陶制管道,管道較粗,穿插規律排列,井然有序,它們在地底下已經安靜地沉睡了兩千年,令人嘆為觀止。呂隊長介紹說:“我們目前清理出來的陶制管道長度約6米,有十幾節,每一節管道的體量比較大,長度為60厘米,直徑比較大的大概有45厘米,這么大的管道從目前來看是比較少見的。”管道的作用無外乎進水和排水,呂隊長分析說,“目前我們認為這些管道可能與排水有關,古人夯實臺階,鋪設管道,目的應該是向下排水,具體的年代大致為秦漢時期?!?/p>

  皇家建筑或曾矗立山頂

  沿著山頂向西走,與瑯琊臺景區著名的《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擦身而過,沿山上臺階下行,不遠處就是臺頂發掘區的第二處發掘點??梢钥吹?,發掘探溝井然有序,夯土切面一目了然。臺階下是一條陶瓦組成的排水溝,旁邊是石砌的斜面石塊,大約由六方大小石塊組成,最奇特的是位于中間的石塊,其中心開有小洞,這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面對半島記者的疑問,呂隊長揭曉了答案:“這是這次考古比較重要的收獲,我們發現了秦漢時期的石砌地漏,這在以往的發掘中是不多見的,同一時期的全國其他地方遺址發現過磚砌的地漏,但用石塊壘砌的非常罕見。根據地漏的形狀和制作的精細程度,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它應該用于室內排水?!?/p>

  既然用于室內排水,那這里的“室”是指什么建筑呢?呂隊長說:“根據目前對夯土進行的解剖性清理,可以發現夯筑質量非常高,夯層大約厚6厘米,夯面特別平整,我們推測是采用了一種平底夯具進行的夯打。另外,還發現夯土有分板夯土的痕跡,也就是一段一段進行夯筑的。夯土有可能分為臺基和地面兩個部分,整個高臺都是夯起來的,高臺周圍的地面也是用夯土一層一層夯打起來的。在夯土地面的上面,還發現了大量瓦片構成的瓦片堆積,這些瓦片的年代經鑒定應為秦漢時期,還有一些瓦當以及鋪地磚,由此可以證明,這個夯土臺基上面是有大型建筑的,不排除是皇家建筑的可能?!?/p>

  呂隊長告訴半島記者,他們還發掘了秦漢時期的石砌道路,“根據地層關系判斷,距今至少兩千年歷史了,這也是這次考古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項發現”。綜合這些發現,呂隊長認為,瑯琊臺可以說是山東地區為數不多的和秦、漢皇帝巡視活動有關的遺跡,“因為我們知道的秦漢統治中心主要在陜西一帶,瑯琊臺在文獻記載中是秦、漢皇帝巡視的地方,通過今年的發掘,我們認為臺頂是有建筑的,而且可能是和皇帝活動直接相關的建筑,這在山東來說是為數不多的,比較重要的發現”。

  是行宮還是祭臺看法不一

  有合理的排水設施,瑯琊臺上是座什么樣的皇家建筑?目前業界說法不一,有人認為秦始皇三次登臨瑯琊臺,曾建過一座輝煌的行宮,還有人說秦始皇建的是祭臺。

  對此,半島記者專訪了青島大學教授、文史專家郭泮溪先生,他認為祭臺的可能性比行宮大。

  “秦始皇在瑯琊臺最長的一次時間為三個月,在短時間內建成行宮的可能性不大,更何況是在瑯琊山頂,以當時的工藝來說難度很大”?!妒酚洝酚涊d:春秋時期,齊國祭祀“四時主”,在瑯琊山上建祠。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也筑瑯琊臺,同秦、晉、齊、楚等國君主在臺上歃血盟誓?!扒厥蓟式y一中國后,以他成就霸業的性格,定會拆除原來的祭臺,重新建筑,他曾派徐福求取長生不老藥,那么他再建瑯琊臺,除了希望霸業長存外,還有求仙的需求?!敝?,秦二世、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等都有登游瑯琊臺的記載。“即便證實為行宮,也應該與漢帝有關”,郭教授說,以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還不能進一步證實。

  正因為發掘屢有發現,所以發掘工作繼續的周期可能比預計要長,呂隊長說:“目前臺頂發掘面積為100平方米,我們計劃在明年繼續進行發掘工作,現在已經提交了計劃申請。”

  ■延伸 臺西頭東南發掘區遺跡 齊國之城還是越國之都?

  跟隨工作人員,半島記者來到了另一處發掘區——臺西頭東南發掘區。

  此地位于臺西頭村東南沿海,是2017年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的。村民曾在海邊斷崖挖出了一些陶片和瓦片,經考古人員進行勘探后,一片埋藏了近2500年的建筑逐漸顯露陣容。

  前段時間,半島記者專訪了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的彭峪隊長,據他介紹,發掘出的文物除大量板瓦、筒瓦等建筑構件,還發現了少量的陶豆等生活容器。因為發現的陶豆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盛于商周,所以初步判定該處遺跡的年代為東周時期。又經過近一段時間的發掘研究后,瑯琊臺遺址考古發掘隊領隊呂凱告訴半島記者,現在可以將年代確切到戰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比秦始皇東巡的時間要早。

  “除了出土的陶豆,還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構件,如板瓦、筒瓦,以及半圓形素面的瓦當等,主要是建筑材料比較多。文獻中有越王遷都瑯琊的記載,同樣也有齊國在瑯琊臺進行的一些活動,比如祭祀四時主等,因此我們目前認定是戰國時期,但國別沒有明確的證據來判定,所以這片建筑到底是齊國的還是越國的,還無法下結論?!眳侮犻L介紹道。

  青島大學郭泮溪教授也告訴半島記者,齊國和越國的文物特征明顯,需要大量出土才能證實確切年代,少量的文物出土可能是年代證物,也有可能是貿易交易所得,因為瑯琊曾是古港口,貿易繁盛。

  在考古現場,半島記者了解到,較為完整的或有研究價值的板瓦、筒瓦、瓦當,連同陶豆等都已被采集后送到文物庫房妥善放置。相信不久的將來,瑯琊臺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將一件件與市民見面,而關于瑯琊臺與齊國和越國、與秦皇漢武的相關記載,也將得到印證?,樼鹋_的歷史,將不再是傳說!

  ■名詞解釋 什么是主動性發掘?

  主動性發掘區別于搶救性發掘和保護性發掘。保護性發掘是配合基本建設的發掘,本來未打算發掘,但是要進行工程施工且無法避讓,為防止施工給遺跡遺物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害所以要發掘,時間有一定限制。搶救性發掘,往往是遺跡遭到破壞之后的緊急措施。如房地產施工、道路建設時無意中發掘出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導致原有的面貌部分損毀,為盡可能保護好文物而進行的臨時性緊急發掘。主動性發掘是為解決學術問題而進行的發掘,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和討論,根據審批面積進行發掘,發掘面積一般不超過1000平方米。此次瑯琊臺考古審批總面積為700平方米,臺上100平方米,臺下6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