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齊魯晚報《今日濟南》封面的一張照片成了“網紅”:空中望去,密密麻麻、五顏六色的上萬輛共享單車被碼在東郊的一處野外空地上。“超級停車場”好驚艷!驚艷到令人掉下巴。

  那么,問題來了。

  其一,這些本該服務“共享經濟”的單車是咋到荒郊野外,被關進“集中營”的?

  從現場照片可以看出,這上萬輛共享單車按照品牌整整齊齊的碼在停車場,而且很多車還是新的,性能正常。

  據悉,自2017年1月摩拜單車登陸濟南以來,小黃車、哈啰單車、青桔單車相繼入駐濟南,市民綠色出行越來越方便。但隨之而來的亂停亂放問題,也屢禁不止。這些共享單車多是因為擠占人行道、亂停亂放,影響了市民的生活和出行,而被停車管理部門暫扣,采取集中停放的措施被“請”到這里來的。

  其二,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這巨量的共享單車被“請”到“集中營”后該咋處理?

  業內人士稱,按照慣例,在單車企業繳納完處罰金和托運費用后就可以將單車領走了。

  可問題又來了,如果單車企業不買賬、不認領咋辦?

  “俺不要了還不行嗎?”

  如此下去,豈不尷尬?

  一方面,本應為市民提供“共享”方便的單車卻趴窩在荒野,浪費了資源;另一方面,這些“棄兒”又占據了大面積的停車場空間,占壓著資源。

  這賬怎么算都虧大了。

  那么,該由誰來買賬?

  追溯源頭,單車是委屈的,健健康康卻成了“棄兒”;單車企業也是委屈的,投入巨資的單車被關進了“集中營”,不能賺錢不說,還要搭錢去贖身,太冤!

  其實,該為此買單的應該是個別市民的不文明素質。

  無規矩,不成方圓。應該讓那些不守規矩、亂停亂放的少數不文明者買單。

  因此,在此事上,停車管理部門和共享單車企業不該成為對手,而應該早日聯手打造規矩,共同推進共享經濟的文明進步。

  在此,呼吁大家養成用車停車的良好習慣,讓這種看似“驚艷”的“超級牛皮癬”早日從文明城市的肌膚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