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送兩件文物進京參展,據說與《紅樓夢》關系密切

  12月20日,《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中國紅樓夢學會和北京曹雪芹學會學術支持,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協辦。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覽中有兩件文物是由昌邑市博物館提供的,據文史專家考證,這兩件文物與曹雪芹以及《紅樓夢》關系密切。

  這兩件備受關注的文物是:“存放李煦《虛白齋尺牘》的原盒”和“李煦之父光祿大夫廣東巡撫李士楨暨李煦嫡母一品夫人王氏畫像”。那李煦何許人也?他和曹雪芹又有什么關系呢?《虛白齋尺牘》又為何物呢?

  李煦(1655—1729)原籍山東省萊州府昌邑縣(今昌邑市奎聚街道東隅村),其父李士楨是清初知名疆臣。由于他“衛直禁陛,扈從出入,積節不懈,辦事敏干”,受到康熙帝賞識。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一月,曹雪芹祖父曹寅由蘇州織造調任江寧織造,李煦以內務府員外郎出任蘇州織造,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卸任,前后整三十年。憑借與康熙帝的特殊關系,李煦與曹寅先后四次辦理南巡接駕事宜,并特命輪流擔任兩淮巡鹽御史。康熙四十四年(1705),李煦因辦理康熙帝第五次南巡,加大理寺卿銜。康熙五十六年(1717),又因“補完鹽課虧欠”,加戶部右侍郎銜,后以覃恩封光祿大夫。雍正二年(1742),因虧空公款三十八萬兩被革職抄家。雍正五年(1727),因曾為雍正帝政敵胤禩等購買蘇州女子,定為“奸黨”,發配打牲烏拉(吉林省吉林市北),雍正七年(1729)凍餓而死。

  李煦與曹寅身份特殊,不僅長期共事,而且還有葭莩之誼,關系密切。故李煦不但是研究康熙朝政治、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而且“姑蘇李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也逐漸成為了《紅樓夢》及曹雪芹研究的新領域。但長期以來,對李煦及其家族的研究,主要依靠《李煦奏折》及后來陸續發現的《查抄李煦家產折單》、《查弼納奏報查抄李煦家產及審訊其家人史料》、《李煦獲罪檔案補遺》及其他零星資料,使這一領域很難再有新的突破。

  1996年,昌邑縣北孟鄉(今昌邑市北孟鎮)池子村村民姜乃濤拆除祖屋,翻蓋新房,于墻壁夾層發現一長條木盒,中有《李士楨暨配王氏影像》等畫像共6軸,抄本《虛白齋尺牘》兩冊,以及敕命數件、印章兩枚、族譜一套等。而本次進京參展的盒子正式當年存放李煦《虛白齋尺牘》的原盒。其中,《虛白齋尺牘》為蘇州織造、兩淮巡鹽御史李煦部分信札稿本,共兩卷,共計318件。不完全統計,《尺牘》所涉人物約為130人。其中有李煦山東、京都親屬,各地總督、巡撫、觀察使、知府,兩淮運使,李煦幕僚及江寧織造曹寅、曹颙、曹頫等。

  作為《李煦奏折》之后發現的最大一宗與李煦有直接關系的新資料,其意義不言而喻,也為《紅樓夢》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1975年,趙崗、陳鐘毅先生在他們合著的《紅樓夢研究新編》中“紅樓的素材”一節中,明確地提出了《紅樓夢》創作中將大量姑蘇李煦家的事跡穿插于書中一說。1979年,周汝昌先生在《紅樓夢新證》“人物考”一節,1980年,徐恭時先生在《那無一個解思君——李煦史料新探》一文中也多有論及。1996年,丁淦先生《脂硯齋辯》一文中,指出“脂硯齋”極有可能是蘇州織造府李家的子弟。總之,山東昌邑清代蘇州織造李煦家族與《紅樓夢》的密切關系已被學術界所認可。

  近年來,結合“昌邑鄉邦文物”征集工作的開展,昌邑博物館已經征集與李煦家族相關的文物30余件,下一步,將結合新館建設布置“昌邑尋夢”專題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