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沂國安局辦公樓
我國建筑物平移標志工程
移位時間:2000年
2000年底,為了不影響規劃的“臨沂市人民廣場”的建設,同是也為了節省投資、減少污染,臨沂市國安局辦公樓整體平移。
該建筑為8層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其先向西平移96.9米,再向南平移74.5米,總移動距離171.4米,平移共用25天,平均速度為1.5-2.0m/h。
該工程技術復雜程度非常高,是當時國內平移建筑物最高、高層建筑平移距離最遠的平移工程,是我國建筑物整體平移的標志性工程。
濟南緯六路“老洋行”
山東首次歷史建筑平移
移位時間:2005年
位于濟南市緯六路27號的“老洋行”建于1919年,是濟南商埠區保存較完整、具有南歐巴洛克建筑風格的早期代表性歷史建筑。
該建筑為二層帶閣樓磚木結構,木結構樓、屋蓋,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2005年,因緯六路拓寬,將其向西平移15米。
“老洋行”反映了濟南20世紀初古城開埠時期城市面貌,通過整體平移將其完整保留下來,對了解泉城發展歷史與傳承文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次平移工程是山東省首次進行歷史建筑平移,同時在國內首次將隔震技術應用于歷史建筑平移保護就位連接中。
萊蕪開發區管委會綜合樓
地上高15層
移位時間:2006年
2006年12月,萊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綜合樓整體平移。
該建筑為框架—剪力墻結構,由主樓和裙樓兩部分組成,主樓地下1層、地上15層,裙樓地下1層、地上3層,長72.8米,寬41.3米,總建筑面積24000平方米,總高度67.6米,建筑總物重35000噸。
濟南宏濟堂西號
增設隔震和地下室
移位時間:2008年
濟南市宏濟堂經二路藥店建于1920年,至今已有近90年的歷史,該建筑為兩層磚木結構,墻下條形基礎,由南樓和北樓組成,南樓建筑面積約320平方米,北樓建筑面積約160平方米。
2008年3月,因經二路拓寬改造,同時出于保護歷史建筑的需要,對該建筑實施平移保護,先向北平移11.8米,旋轉3.8度,再向東平移16.6米,建筑物平移到位后,再整體頂升0.4米。同時移位工程中,對老建筑進行了隔震連接、增設地下室。
濟南市“老別墅”
整體遷移28公里
移位時間:2009年
原位于濟南市經八緯一路一老別墅,為一層帶閣樓磚木結構,占地面積約135平方米,總重320噸,距今已有80余年歷史。
2009年3月1日,山東建筑大學工程鑒定加固研究所在國內首次采用大距離原樣整體遷移技術將其遷移28公里,此工程是我國建筑物整體遷移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突破。此次遷移使用法國NICOLAS自帶動力大型液壓平板拖車,此次拖運共使用2列20組車板,車輪共計128個。
該建筑原位于繁華市區,為了盡量減輕道路交通壓力,對運輸線路進行了詳細勘察,遷移于當年3月1日21:38開始,遷移過程中,老別墅四次穿過街天橋,三過立交,于3月2日11:43安全到達山東建筑大學新校區。整個遷移過程歷時14小時,遷移距離為28公里。
專家:
建筑物移位由來已久,世界首例出在新西蘭
山東建大工程鑒定加固研究院院長、教授張鑫說,1873年,新西蘭新普利茅斯市的一層農宅移位,這是世界首個建筑物移位工程,當時的牽引設備為蒸汽機車。
而現代移位技術始于二十世紀初,1901年美國依阿華大學因校園擴建,將重6000噸的三層科學館移位。移位時為繞過另一建筑,采用轉向技術旋轉45度。據介紹,該科學館目前仍在正常使用。
在此后100多年里,許多國家也有了移位工程成功案例。舉例來說,1983年英國沃靈頓市的學校歷史建筑平移15m;1998年美國一所豪華別墅,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從波卡羅頓移位161km至皮斯城。
而到了1999年,美國明尼蘇達州Shubert劇院移位。1999年9月16日至19日,丹麥哥本哈根飛機場因擴建將候機廳從機場一端移至另一端,經四個月準備,候機廳4天內移動2500米。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