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21時30分左右,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童重癥科(PICU)的值班醫師李營營接到緊急電話:1歲3個月,男孩,氣管內異物,呼吸困難,口唇青紫,已經來不及進行CT檢查……電話還沒擱穩,李營營便立即招呼其他值班醫護人員一起做好了各項準備。
幾分鐘后,口唇青紫、意識模糊、呼吸困難的小患兒由濱醫附院兒科門診醫護人員緊急送入PICU。孩子約4小時前進食花生米過程中出現嗆咳,呼吸困難、口唇發紺、雙眼上翻,家屬在家自行拍背、倒立無效,送入當地鎮醫院,又轉入縣醫院,縣醫院予以喉鏡檢查、環甲膜穿刺,喘憋無緩解,急診送來濱醫附院。


李營營立即予以氣囊加壓輔助呼吸,并與迅速趕來的李曉梅主任、陳明芝護師及其他值班醫護人員一起予以氣管內插管。喉鏡下暴露聲門,見到堵在聲門下的異物,小心地氣管插管,將異物推過聲門下狹窄處,立即連接呼吸機輔助呼吸,患兒口唇轉紅潤,缺氧緩解。纖維支氣管鏡術前準備、談話迅速進行。從家里匆匆趕來的兒童呼吸科馬蓮美副主任、韓婷婷醫師、周甜護師隨即將纖維支氣管鏡帶到患兒床旁。兒科醫護人員多年的合作,默契的配合,機械通氣下纖維支氣管鏡氣管內異物取出術,手術過程,有驚無險。幾分鐘后,半粒花生米被完整地取了出來,孩子轉危為安。在場的醫護人員都松了一口氣,疲憊的臉上,露出掩抑不住的笑容。急哭了的家長此刻綻放了笑顏,一個勁兒地道謝。
嬰幼兒期為氣管、支氣管內異物的發病高峰,異物的種類五花八門,尤以進食堅果引發的異物吸入最為常見。異物吸入后窒息致死致殘的悲劇已經不止一次地發生,曾經一次次驚心動魄地經歷給我們敲響警鐘。
新年到來之際,
再次提醒家長們:
不要給3歲以下的孩子喂食堅果等顆粒樣食物,
也不要給嬰幼兒小顆粒樣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