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月6日訊(記者楊永明)在銀行營業網點售賣的理財產品向來被投資者寄予“剛性兌付”的厚望,然而,青島某市民在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浦發銀行)青島某支行購買的理財產品到期后不僅沒有收益,就連100萬元本金也長時間得不到兌付。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青島市民張女士2016年接到浦發銀行的客服電話,推薦一款名為“飛馬”的理財產品,該產品期限是2年,年化收益率5.3%。張女士當時按照銀行工作人員的引導,投入100萬購買該理財產品。然而,產品到期一年后,張女士依然沒有收到利息和本金。

  張女士稱,其是在浦發銀行福州南路支行購買的上述理財產品。當時銀行工作人員跟她說,這是針對優質客戶的一款理財產品,如果不早點買就沒有了。由于自己是浦發銀行的優質客戶,并在浦發銀行儲蓄超過十年,加上理財利息比較劃算,所以果斷購買了這款“飛馬”理財產品。

  據張女士回憶,她購買該理財產品的時候,銀行工作人員并沒有詳細介紹這款理財產品的情況,只是說十多年沒有出現過問題。更讓人感覺詫異的是,購買理財產品后張女士并沒有立即拿到購買合同。直到數月前,張女士找到銀行將合同打印出來,才得知自己買的是較高風險的理財產品。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還有多位投資者與張女士的遭遇類似,他們分別在浦發銀行不同的支行購買了這款理財產品,但均沒有收到本金和利息。其中一名王姓投資人稱,事情發生后,她們曾多次去浦發銀行討說法未果。

  事實上,記者查閱公開報道獲悉,浦發銀行代售理財產品違約的消息早在2018年就已甚囂塵上。當時出現違約的產品為浦發銀行代銷的由西部利得基金設立的“西部利得-飛馬分級資產管理計劃”基金專戶產品的優先級份額。

  據《華夏時報》此前報道,西部利得基金設立的“西部利得-飛馬分級資產管理計劃”1至5號基金專戶產品投資了上市公司深圳市飛馬國際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飛馬國際)股東飛馬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飛馬投資)發行的“16飛投01”、“16飛投02”、“16飛投E4”三期可交換債,合計規模15億元。

  根據相關合同顯示,這些基金專戶產品將份額分為風險高低不同的兩個級別,即A級計劃份額和B級計劃份額,兩者份額配比原則上不超過3∶1,A級份額作為優先級的業績比較基準為年化5.4%或5.3%。

  報道引用知情人士消息稱,這幾只基金專戶產品A級份額均由浦發銀行代銷。而飛馬投資發行的可交換債發生違約后,浦發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也隨之違約。據悉,當時浦發銀行曾向相關投資者發出“您的本金和收益可能面臨損失”的風險提示。

  而據浦發銀行內部下發的一則《關于做好“西部利得-飛馬4、5號分級資產管理計劃優先級份額”代理銷售工作的通知》文件顯示,4號和5號的A類優先級代銷規模分別均為2.625億元(占總規模的四分之三),浦發銀行不代銷B級份額。若據此計算,浦發銀行總代銷規模應約為11.25億元。

  記者從采訪視頻中看到,投資者所稱的“飛馬”理財即是上述“西部利得-飛馬分級資產管理計劃”基金專戶產品。那么,浦發銀行工作人員推薦產品時有沒有對投資者做充分的風險評估和提示、目前該理財產品有沒有最新的兌付進展呢?

  針對以上問題記者致電浦發銀行青島分行進行了解,工作人員向記者提供了該行辦公室電話并稱可在下午4點半左右聯系咨詢。然而,記者按照該工作人員說明的時間數次撥打浦發銀行青島分行辦公室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ń鹑趨⒖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