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網紅打卡地”華山湖迎最大規模治理,影響有這些

  被譽為“濟南第四大名勝”的華山湖自開放以來,已成為濟南網紅打卡地標。

  4月13日,華山湖水治理工程將結束為期3天的施工中標公示,近期開展自建成以來最大規模的湖水生態治理。

  為何開展治理?怎么治理?將來能達到什么效果?就市民關心的這些話題,華山景區有關人士進行了解答。

  為何治?避免湖水水質出現惡化

  華山湖自2017年國慶前后開挖,2018年國慶前注水,湖面初步形成,并在當年國慶假期對社會試開放。后來經過二期園林建設,整個景區在2019年5月1日全部開放。目前湖面煙波浩渺,水域面積224萬平方米,最大水深5米,這里已成為濟南最大的城市公園。

  據介紹,華山湖作為人工湖,水循環較慢,水生態系統尚未建立,且有外來污染匯入,存在水質惡化的危險。“尤其是天暖后,水體中總氮含量升高,富營養化會影響水質,所以通過生態治理,建立湖中的水生態系統,來提高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該人士介紹,通過公開招標確定有資質、有經驗的施工單位后,近期將會組織進場施工,項目分為東湖(134萬平方米)和西湖(90萬平方米)兩個標段,至于是否能在年內完成,將視施工情況而定。

  怎么治?三個階段八步走,水透明度將達1.5米

  人工湖一般自身生態系統不完善,水體自凈能力差,如不及時加以治理,水質很容易惡化。露天環境下的人工湖極易出現富營養化污染、有機污染和雜質污染。富營養化污染表現為湖水發綠,出現大量藍藻甚至“水華”;有機污染表現為湖水污濁、發黑;雜質污染表現為水中懸浮物雜質過多,水體透明度低,影響觀瞻。

  這次華山湖水治理施工分為三個階段:在施工階段,從施工開始至完成施工圖設計內容,使水質得到明顯改善,依據規范測定透明度達到0.5米;在調整階段,即水質明顯改善至水清階段,依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相關指標,使華山湖水從Ⅳ類水標準達到Ⅲ類,透明度達到1.2米;在管養階段,即總氮指標逐步降低,達到Ⅲ類水標準,透明度達到1.5米,葉綠素a低于0.015毫克/升。

  據介紹,華山湖水治理采取生態治理模式,最終構建完善的水生態系統。景區上述有關人士稱,為營造良好的水體環境,打造水體景觀,根據華山湖水生態系統構建方案,實施生態環境改良、沉水植物群落構建、挺水與浮葉植物群落構建、大型底棲動物群落構建、魚類群落構建工程、雨水口凈化布置、沉水植物清除(更替、移植)、湖水治理與綠化后現狀水面保持工程等八個步驟,“比如在湖里引進貝類、魚類種群、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都是提高湖水自凈能力的措施,從而實現水體透明度提升。”去年,景區在華山湖淺水區就曾試驗栽植了一定面積的荷花以凈化水質。

  華山湖開挖前,在華山西北角建成的試驗段,水體透明度約有1米,經過這次修復和優化,水體透明度目標是達到1.5米,這在濟南中心城區現狀湖泊中將是最高的。

  會不會排水?生態治理不封園不放水

  “放心,這次施工主要在華山湖淺水區進行,不會封閉景區,也不會排放湖水。”該人士稱,市民完全不用擔心湖水生態治理工程會影響游園,治理后將使水質和景觀進一步得到改善,展現華山湖碧水藍天青山優美畫卷。

  據了解,華山湖水生態治理工程不僅不會放水,還要適時補水。目前湖區尚未開始補水,隨著天氣轉暖后,在蒸發量大的5月前后開始補水,“現在依靠東聯供水工程補源,尚未考慮其他水源”。小清河水質雖然持續改善,但還不適宜引入華山湖中,河湖連通還要再等等。

  來源: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