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運行數據出爐:民間投資、民營進出口、市場主體等多項指標逆勢增長
青島民營市場主體勁增15%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周曉峰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宏觀經濟和微觀市場主體的背景下,青島民營經濟仍然交出了一份比預想更亮眼的成績單。
8月4日舉行的全市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懇談會上,今年上半年青島市民營經濟運行數據出爐,民間投資、民營進出口、市場主體等多項指標逆勢增長,顯示出整體反彈的強力態勢。
青島民營經濟迅速從疫情中復蘇,發展韌性和活力進一步彰顯,其根本原因在于民企強勁的內生動力和發展韌性,而青島推出的各類扶持政策更起到“逆周期”對沖的作用。疫情以來,青島搭建“18 N”政策體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努力幫扶企業復工復產,啟動“我為企業找訂單”等活動,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結合創業政策、人才政策,促進民營和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
民間投資增長12.2%
先看投資,上半年全市民間投資增長12.2%,高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8.2個百分點,高于全省民間投資增速12.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民間投資增速19.5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全市投資的比重達到56.3%,較一季度提高1.2個百分點,較2019年底提高3.8個百分點。全市民間投資在建項目3018個,拉動全市投資增長6.37個百分點。
這反映了廣大民營企業對青島發展的信心,快速抓住疫情帶來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變革,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再看外貿,上半年全市民營企業進出口1817.8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0.9%,高于全市進出口增速9.1個百分點,占同期全市外貿總值的63.5%,比重較上年同期提升5.2個百分點,領跑全市各類外貿主體。其中,出口1128.8億元,增長14.9%;進口689億元,增長4.8%。
面對外貿訂單減少、產業鏈不穩定的嚴峻形勢,民企進出口為何還能不減反增?這與其拓展“一帶一路”、更多元化的市場布局有關。上半年,青島民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598億元,增長24.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9.3%提升至32.9%。
資金“活水”灌溉
從稅收來看,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實現稅收560.7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3.1%,減收幅度小于國內稅收降幅。5月份以來,稅收降幅逐漸收窄。
稅收出現較大的降幅,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疫情下經濟活動減少和企業利潤萎縮,另一方面也是延期納稅、減免稅費、優化退稅等政策發力的體現。政府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帶來的是企業負擔減輕,為穩定就業和“放水養魚”提供了動力。
從融資情況看,全市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本外幣)3042.23億元,同比增長13.59%;普惠小微貸款余額(本外幣)1108.40億元,同比增長32.84%。此外,上半年我市各類企業還通過發行股票和交易所債券累計融資348.69億元。
正是得益于這些資金“活水”的灌溉,廣大民營企業及時復工復產,進行再投資以及擴大生產。
市場主體不減反增
在整個上半年青島民營經濟運行數據中,最為靚麗的或許還是市場主體增速。作為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民營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5.38%,成為青島半年經濟由負轉正的一大助推器。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實有民營市場主體162.84萬戶,同比增長15.38%,其中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16.16萬戶,同比增長7.02%,至此相當于青島每萬人擁有民營市場主體1714戶。由此,青島創業密度躍居副省級城市第三位,僅位于深圳(2478戶/萬人)和西安(2195戶/萬人)之后,較2019年底上升1個位次。
這意味著,青島不僅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穩住了市場主體“基石”,更通過打造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激勵更多的市場主體持續創新創業,為經濟全面復蘇與發展增添動力。
市場主體的逆勢增長,還為穩就業打下良好基礎。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新吸納就業30.66萬人,同比增長4.11%,尤其是二季度以來,民營經濟吸納就業增速由負轉正,占比持續提高。
可以預見,經歷疫情洗禮后,在狂風驟雨中成長起來的這些青島民營企業,勢必迎來一個更快發展的時代。
(青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