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郯城的銀杏,何以美了幾千年?

制圖|宗兆琦
文字|侯緒辰
圖片|來源網絡
在這個秋天里,你會做些什么?
郁達夫在秋天的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看銀杏葉紛馳落地,聽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王小波曾在路邊,看風過后無數落葉如黃金雨從天頂飄落,并即興作詩。沈從文則在門前銀杏樹下聽晚蟬。
面對秋天的銀杏,作家們從不肯輕易錯過,總是細細品味并感受。那么,你呢?
“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里云,去作人間雨。”這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描寫銀杏的詩句。像一場蔓延已久的銀杏雨灑落一地,所謂“秋葉靜美”,大抵就是這般景象。凜冬將至,位于魯蘇交接的郯城內處處焜黃,近30萬畝的銀杏林已做好準備,迎接你踏足此地,觀賞秋景。

來源:大眾日報

銀杏,是現存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郯城縣銀杏博物館館藏著一段銀杏樹化石和兩片銀杏葉片化石,據測算距今已有一億兩千萬年歷史,見證了銀杏漫長生命的傳奇。
01
名聲在外的“銀杏之鄉”
在郯城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桃三杏四梨五年,無兒不栽白果園。爺爺栽,兒子玩,孫子手上才能使錢。”銀杏樹生長緩慢,壽命極長,從栽種到結銀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進入盛果期,是樹中的老壽星,具有觀賞、經濟、藥用價值。
郯城銀杏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全縣300年以上古銀杏樹2萬余棵,占全國的40%以上;銀杏種植面積發展到30萬畝,銀杏種植規模、銀杏葉產量、定植株數位居全國四大銀杏產區之首,年綜合產值達到20億元,已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是名副其實的“銀杏之鄉”。

銀杏苗木產業一直是郯城的金字招牌,曾經有一顆銀杏樹能賣到幾十萬的傳說,有村民介紹,以錢光靠賣銀杏樹就能收入百萬。
驀看銀杏樹參天,閱盡滄桑不計年。在郯城新村鄉的中華銀杏旅游區內有一株參天古銀杏,兀自傲立,虬曲蒼勁。據考證,這棵樹植于西漢永光年間,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有37米高,覆蔭畝余,根及數里,有“樹中之王”之稱,需要7、8個成年人才能環抱。

02
銀杏成富民強縣支柱產業
銀杏樹旁,遠山如黛,茂林修竹,樹樹秋聲。
這樣的樹,這樣的景,在郯城隨處可見。
郯城縣屬沂沭河沖積平原,土質疏松肥沃,氣候條件適宜,銀杏栽培歷史悠久,是全國著名的銀杏集中產區,有百年生以上古銀杏樹3萬余株,保存著9處具有一定規模的古銀杏樹群落。
如果說其他地方的銀杏是盛開在山野中的花朵,那么新村的銀杏就是盛放在秋天里的絕美長廊。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沿沂河形成的10公里長的銀杏古樹長廊,全國聞名。

來源:大眾日報
銀杏是郯城的第一金字招牌,也是郯城的重要名片。為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銀杏產業,真正使銀杏成為致富百姓、造福后人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郯城縣把銀杏產業放在加快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來抓,出臺優惠政策,全縣銀杏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目前,銀杏種植面積發展到30萬畝,定植銀杏1400萬株,年產優質銀杏果400萬公斤,銀杏葉1000萬公斤,從事銀杏果、葉、苗及銀杏加工產品經營的人員近10萬人,600余家個體戶從事銀杏苗木經營配貨、裝載、運輸、信息服務等,成為全國最大的銀杏苗木及系列產品集散地,年綜合產值超過20億元,成為富民富財政的支柱產業。
2009年,“郯城銀杏”地理標志注冊成功。

03
打造“郯城銀杏節”金字招牌
年年歲歲“葉”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凜冬將至之時,郯城銀杏盛會吸引了全國各地人們踏足此地。
郯城銀杏盛會始于1992年,已舉辦過7次各類銀杏節會, “郯城銀杏”品牌影響力逐步增強。

銀杏節帶來的人氣流、資金流、技術流,改善了郯城縣多年來銀杏產品附加值較低的狀況,提升了“郯城銀杏”的含金量。目前,郯城銀杏果、葉加工,銀杏茶生產,黃酮甙提取,銀杏系列食品生產等加工企業已發展到40余家,生產30多個系列、400多種加工產品,年加工產值過億元。
04
誕生了銀杏主題田園綜合體
舉一綱而萬目張。郯城以全局目光高起點籌謀,規劃建設了總投資36億元、集“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銀杏鄉村休閑康養基地、全國(銀杏)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四大目標、五大空間布局、七大銀杏主題的功能分區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
作為沂蒙大地首個銀杏主題的田園綜合體,郯城縣銀杏田園綜合體項目的規劃初心就不僅是一個農業發展、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綜合模式,更有著建設一個與當地文旅產業融合、人與自然生態融合的田園式家園的雄心。

by 圖蟲 微之微之
郯城銀杏田園項目區內精心打造的國家銀杏森林公園、銀杏古梅園、三千歲的銀杏王、全國首家銀杏博物館、銀杏養生溫泉等特色生態旅游精品線路,構建了“食、住、游、購、娛”一體化的休閑旅游產業鏈,旅游接待能力不斷提升。

by 圖蟲 巨業余的攝影師
11月2日,央視7套《鄉村大世界·豐收中國》欄目攝制組,在郯城銀杏田園綜合體項目魯地天沐銀杏溫泉度假村進行了節目錄制。這是郯城積極整合文化資源、全力推介銀杏田園綜合體的一個剪影。
作為郯城縣銀杏田園綜合體建設重要版塊之一的中華銀杏花朝園位于沂河岸邊。建設過程中,郯城注重保護改善沿沂河鄉村田園生態風光及沂河濕地狀態,依據功能分區劃分不同的景觀節點,建成了總面積800余畝的銀杏廣場、生態景觀帶、白果塔、觀鳥臺、空中玻璃步道和200畝藍莓采摘園。

by 圖蟲 tomato愛上小白菜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配合銀杏養生溫泉、銀杏·世界童話show、中華銀杏館、中華銀杏花朝園、銀杏田園社區、等銀杏田園綜合體“九大引擎項目”建設,郯城縣先后開展青島、濟南市民“醉秋賞葉之旅”、中華銀杏園藍莓采摘節、中國郯城銀杏林第一屆旗袍大賽暨攝影采風活動等一系列活動。并且,著力整合各類文化資源,積極打造郯城銀杏博物館、宋元知青館、郯城銀杏文旅創新示范地等各類文化平臺,并開展豐富多樣的銀杏康養文化旅游活動。
05
致富百姓,造福后人
就這樣,銀杏的產業附加值正在不斷提升。而這部分福利,實實在在的落在了老百姓頭上,致富百姓、造福后人。
越來越多的農民從事銀杏綠化苗木種植及購銷、銀杏系列產品開發、有機種植、特色民宿、制作傳統手工藝品、網上銷售銀杏特色農產品等周邊商業活動。另外,資產租賃收租金,參與就業掙工資,自主經營當老板,入股分紅拿現金……郯城縣銀杏田園綜合體的蓬勃發展讓當地農民用不同參與方式分得了“蛋糕”。這一切,都離不開“三產融合”的框架。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秋冬交替時,銀杏飄起金葉,正是賞銀杏的時節。你在此季節來郯城,無論是立于庭前,還是端坐檐下無論是天上的星,還是水中的月,都不及眼前的一抹明黃。郯城的銀杏,在等風,也在等你。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