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省預計完成水利投資超兩千億元
◆農業生產連續16年實現增產增效不增水 ◆全省明顯河湖違法問題基本“清零”


□ 本報記者 方壘
11月2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三五”成就巡禮水利專題新聞發布會。據初步統計,“十三五”期間全省預計完成水利投資超2000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68倍,水利改革發展進入“快車道”,水利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其中,2020年可完成600億元以上,創歷史新高。“經過5年持續發力,全省工程防洪抗旱減災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明顯提升,河湖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省級骨干水網體系加快形成。”省水利廳廳長劉中會在會上介紹。
根據《山東省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5年來,我省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為目標,以構建水安全保障體系為主線,以實行河長制湖長制為牽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區域流域統籌考慮、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綜合施策,積極構建“全省一體、流域統籌、防洪供水生態并重”的治水興水新格局。
防洪減災工程短板加快補齊,效益顯著。“十三五”期間,我省基本完成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清河、徒駭河、馬頰河等10條河道重點河段防洪治理,完成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丹河等128條中小河流治理1336公里,實施了32座大中型水庫、225座大中型水閘、2388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在防御“摩羯”“溫比亞”“利奇馬”等臺風期間,最大限度降低了水旱災害損失。2020年,我省平均降雨量比歷年同期偏多近三成,局地降雨突破極值,經過科學防御和有效應對,全省所有大中型水庫、重要湖泊、骨干河道無一出險,無一人因洪澇災害死亡,因洪澇災害受災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經濟損失,與近1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分別減少77%、89%、62%。
山東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十三五”以來,我省相繼建成黃水東調工程、峽山水庫膠東調蓄省級戰略水源地工程、引黃濟青改擴建主體工程等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實現了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的優化配置、聯合調度,初步建成集供水、防洪、灌溉、生態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型調水工程體系。尤其是膠東地區,多線、多點、多水源供水格局正在形成,年新增調水能力4.52億立方米、戰略儲備庫容2億立方米,基本保障了膠東四市平水年份用水需求。2020年開工建設水庫、河道攔蓄等47項抗旱水源工程,建成后將新增水庫蓄水能力5.85億立方米。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我省先后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累計完成投資超200億元,完成1043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飲水提升工程、4652個無集中供水設施村通水工程、1617個飲水型氟超標村水源置換或安裝除氟設施,村級集中供水設施實現全覆蓋,111萬農村群眾飲水氟超標問題得到徹底解決,197.9萬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得到高質量保障。
在加快補齊防洪供水短板的同時,我省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管理,全省用水總量連續多年穩定在210億立方米左右。2019年,全省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較2015年下降22.53%、9.79%,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434,農業生產連續16年實現增產增效不增水。
著眼于河湖生態保護,自2017年底全面建立河長制、2018年9月底全面實行湖長制以來,全省共落實河湖長7萬余人,建立各項制度1.3萬余項,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湖529萬人次。省市縣三級聯動開展清河行動等專項行動,整治河湖違法問題8.5萬余處,實現全省河流、湖庫全覆蓋,明顯河湖違法問題基本“清零”。
“十四五”時期,是水利建設新一輪攻堅期、水利發展方式深刻轉型期。劉中會表示,我省將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為目標,繼續以構建完善山東特色水安全保障體系為主線,固根基、挖潛力,補短板、強監管,激活力、提質量,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