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大眾日報記者 趙君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11月26日,山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對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進行專題詢問。
300多項事項今年實現全省通辦
去年專題詢問后,在強化網上服務能力、提升政府服務便利化等方面,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成效也很明顯。但是有企業反映,一些跨省、跨市的辦理事項還是不能異地辦理,需要多地來回跑。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提升政務服務能力,下一步有哪些措施?
省政府副秘書長、省大數據局局長馬越男介紹,將大力推進“一網辦”,政務服務事項能夠實現網上辦的都實現網上辦和掌上辦,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辦、動動手指就可以辦、不用求人就可以辦。大力推進“一鏈辦”,正在整合推動多事一流程,把相關聯的事項變串聯為并聯,保證企業和群眾辦事一次一個鏈條就辦下來。大力推進“一窗辦”,把政務服務大廳多個窗口都變成標準化窗口,一個窗口可以辦多個事。對于跨省、跨域通辦,國務院要求今年年底58項事項實現跨省通辦,山東全面落實。對于全省通辦,今年先實現300多項,明年年底,除很特殊情況外,只要是國家、省的事項,全部實現。
關于信息共享,省大數據局副局長禹金濤表示,將著力做好數據“聚通用”三篇文章。“聚”是加大數據的匯聚力度,將各級各部門的數據匯聚起來。“通”是將數據打通,開放出去,橫向推動各部門數據互聯互通、共享共用,變原來基層向上級、向省級要數據,為省主動給數據,將數據更多的流向基層。“用”就是加大數據應動力度,數據只有聯起來、跑起來、用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公布“不罰”“輕罰”清單,推行包容審慎監管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記者從專題詢問上獲悉,山東法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不斷強化與人民調解和行業調解的銜接,今年以來,法院訴前調解案件共25.4萬件,調解成功14.2萬件,調解數量居全國第一。不斷優化和提升執行工作,開展了拖欠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債務案件、涉金融債權專項執行行動。針對破產案件,運用“簡案快審”程序,受理破產案件1669件,已審結1451件。
“我省提出,對企業首次非主觀輕微違法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以教育為主,不予處罰,對符合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后果等法定條件的,減輕處罰。這類包容審慎監管方面的規定,廣大企業十分歡迎,如何推動落實落地?”省人大代表、瑞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孟廣銀提問。
省司法廳廳長王玉君說,今年6月1日,我省出臺“不罰”和“輕罰”清單,總共是286項,到10月底,“不罰”案件共4.1萬件,“輕罰”案件共2800件,約4.5萬個企業受益。“我們近期將對286項違法行為事項進行評估,看看效果到底怎么樣,并將對清單進行動態管理,不合適的就要清除,可以納入的一些也要加進來。”
在全國率先實施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
省人大代表、山東睿鷹先鋒制藥有限公司總裁彭繼先關注人才問題,“生物醫藥是人才集中的一個行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好人才,人才評價很關鍵。我省在這方面有什么改革措施?”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廳長梅建華介紹,人才評價總體來講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一類是技能人才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方面,近年來,山東省改革力度很大,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第一個是“通”,暢通民營企業人才評價通道、渠道。2018年省里出臺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今年專門制定了做好民營企業職稱評定工作的通知,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打破身份和所有制的限制,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同等對待、一視同仁。第二個是“準”,準確評價民營企業人才。針對民營企業特點,科學制定評價標準,突出品德、能力和貢獻的評價導向。第三個是“越”,允許民營企業職稱評審越級申報,努力激發民營企業人才干事創業的活力。第四個是“服”,加強對職稱評審方面的服務,搭建平臺,一網通辦。
對于企業技術工人,從去年開始,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了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除了國家準入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由政府組織評價外,其他的技能類職業企業可以自主評價,誰用人、誰評價,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君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