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晚,一則“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將停止服務和運營”的消息,引起各方關注。“摩拜橙”消失后,如今濟南共享單車市場上只剩三個顏色——“小藍”哈羅、“美團黃”、“青桔”。

  就在滿大街的共享單車顏色變得越來越少之時,市民們普遍感覺,共享單車的價格也越來越不似以往那般實惠。

  “橙色”已成回憶,濟南單車迎來“黃、藍、青”的三色時代

  14日晚,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停止服務和運營。目前,摩拜單車已接入美團APP,賬號中的余額、騎行卡套餐等相關權益仍可在美團APP內繼續使用。

  打開摩拜微信小程序,首頁顯示的一則題目為“美團相見陪伴不變”的通知,其中說明:摩拜單車服務已全面接入美團,并更名為“美團單車”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將于2020年12月14日23時59分停止服務和運營,即日起可選擇使用原摩拜賬號登錄美團APP掃碼免押金騎行。原摩拜賬號中的余額、騎行卡套餐等相關權益仍可在美團APP內繼續使用,詳情請進入美團APP“騎車”或“出行”頻道的“個人中心”查詢。

  其實,摩拜在上月的一份通告中稱,為了提供更便捷的服務體驗,摩拜單車服務已全面接入美團,并更名為“美團單車”。

  2018年4月4日,美團宣布已全資收購摩拜。2019年1月,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發布內部信,宣布未來摩拜單車品牌將更名為美團單車,美團APP將成為其國內唯一入口。

  美團方面也表示,這種更名和切換入口不是一刀切式,而是一個逐漸的過程。9月,摩拜單車宣布從即日起正式啟動舊車置換更新工作,橙色的摩拜單車將首次置換為“美團黃”新款單車。新款單車車身寫著“美團APP掃碼騎行”,而“摩拜/mobike”品牌的字樣將不再露出。

  自此,濟南大街小巷上停放的眾多共享單車中,鮮有“橙色”身影。而目前,濟南共享單車市場上僅剩下“小藍”哈羅、“美團黃”、“青桔”三家共享單車運營企業,而背后站著阿里、美團和滴滴三大巨頭。

  顏色少了,價格卻漲起來了

  經歷多次洗牌之后,除了看到市面上共享單車的顏色越來越少,人們的另一大直觀感受莫過于——共享單車的價格正在上漲,甚至不如坐公交車實惠。

  “這一趟花了四塊錢,比坐公交車貴多了。”近日,小半年沒騎共享單車的張林市民發現:小區門口公交站牌旁的共享單車比以前多了不少,除了“多出來”的車子,還有“漲起來”的價格。

  張林家住魯能領秀城小區,單位在歷山路,平常上下班都是坐公交。6日周末加班,張林心血來潮地騎了趟共享單車去單位。一騎才發現,共享單車早已不似昔日那般實惠,“騎這一趟花了3元,比坐公交車還貴。”

  細心的市民不難發現,早在去年年底,共享單車企業就掀起了一波漲價。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率先漲價,濟南等城市緊隨其后。

  如今,在濟南,美團單車的起步價是半小時1.5元,之后是每半小時收1.5元;哈羅單車、青桔單車也是如此。

  “原來半小時才五毛錢,一天來回一趟只要一塊錢。現在騎一次就要1.5元,我坐公交車八折才1.6元。”孫先生家住南全福小區,公交站牌離家步行需10分鐘,騎單車不到5分鐘。而自從單車漲價后,他基本沒再騎過。

  “剛開始時,共享單車就像不要錢似的。”2017年,街頭擠滿了“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共享單車,各品牌共享單車紛紛祭出各種最大幅度補貼戰術,市民王先生曾在手機上下載了6個APP,也分別交了押金。但隨著價格上漲、押金問題,這些APP早已刪除,王先生索性買了輛電動車。

  探訪:40分鐘騎走12輛單車,仍是通勤的首選

  共享單車作為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工具,以其綠色環保的姿態而走進大眾視野。各大共享單車品牌在省城運行情況如何?記者隨機選取了經十路與山大路交叉口和山師東路兩處地點進行實地探訪。

  經十路與山大路交叉口路西北處有一處公交站點,因連接著經十路、山大路兩大交通要道,該公交站點是周邊熱門公交站點之一。在該站牌北面的人行道上劃有三處共享單車停放點,“小藍”哈羅、“美團黃”、“青桔”三家共享單車,分別占著一處停放點。

  7日9時15分,現場有12輛共享單車。隨著一輛輛公交車的到來,9:20—10:00的40分鐘內,三處停放點上12輛共享單車均被騎走,所騎車之人都是在此處公交站牌或對面公交站牌下公交車的市民。此外,還有4名市民騎著共享單車來此處換乘。

  “單位離著說遠不遠,說近不近,從這下車騎單車去,相對省時”、“從這騎去山大路的單位,一路下坡,很方便”、“從這往西,也是下坡,騎著單車省事”……騎行去上班方便、省時,眾人選擇單車的原因顯而易見。

  “全當鍛煉身體!”“十多塊錢一張月卡,也挺便宜”……當問及價格時,這些市民紛紛表示,雖然較之以前有所上漲,但如果相應的優惠折扣,讓其價格尚在接受范圍之后。

  而到了下午2點,非早高峰時期,盡管此處的共享單車得到填充,但相對于上午的使用率卻低得可憐,半小時僅有1位市民騎乘。

  8日上午11點—11點半,記者又來到山師東路山藝西門一帶。期間有12名市民選擇來此使用單車,9名騎車,3名來此還車。

  與前一地點不同,山師東路地處商圈,此處騎車或者還車的數量明顯高于前者,而且呈現組團特點。騎行者多是年青人士,騎行目的多是來此購物而非用于通勤。

  吸引新用戶、鎖定老用戶,騎行卡套餐五花八門

  “一開始也感覺貴了,但辦卡之后,還是感覺挺劃算。”問及單車價格,在山大路某單位上班的張先生每個月都會花10多元辦一張30天的暢騎卡。

  與共享單車單價上漲相對應的是,各單車企業居然推出了各種月卡和套餐。記者梳理發現,美團單車目前推出了7天暢騎(不限次騎行,單詞騎行前兩小時免費)套餐,僅需3.8元,還有11.8元30天暢騎卡、45元120天暢騎卡。

  青桔單車也推出了多種單車騎行卡,騎行卡分為單車騎行時長(如周卡、月卡等)與單車騎行次卡(如10次卡、3天7次卡等)兩類。其中一款在雙十二期間打折力度最大,28.08元可以騎90天,還有10元騎30天,以及4元騎7天。至于單車騎行次卡則有6元在3天內騎10次,3.6元在5天內騎6次等。

  哈羅單車也推出了多種套餐,單車60天10次卡7.9元,30天不限次12.5元,90天不限次30元,連續寶悅不限次10.5元,180天不限次55.95元,260元不限次108.9元等多種套餐。

  五花八門的騎行卡,看起來十分便宜。如:美團單車3.8元暢騎7天,平均每天不到0.6元,而且不限次;相比較每次1.5元的官方價格來說,頗為劃算。但在不少市民看來,包月業務看上去很好,其實對那些經常騎車的便宜,對那些偶爾騎一次的其實更貴。“這個季節越來越冷了,而且濟南南高北低,騎單車不劃算。”

  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此前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便曾認為,共享單車企業把單次價格漲上去,然后用月卡來吸引用戶,引導騎行者去辦理月卡,其目的是為了鎖定潛在的用戶。

  “這還是企業的一種經營策略,目的是為了吸引新用戶、鎖定老用戶。”濟南社科院研究員王新軍說。

  專家:漲價是趨勢,但服務更要及時跟上

  面對漲價一是,摩拜與滴滴此前都曾表示,調整價格是為了實現健康、可持續運營以及提升產品服務體驗。

  而國內不少專家也指出,經過前期的瘋狂擴張和燒錢補貼之后,共享單車行業日趨回歸市場理性,面對居高不下的運營成本,漲租車費用在所難免。在共享單車進入“下半場”的競爭中,精細化運營將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哈啰出行聯合創始人韓美也曾公開表示:“單車騎行一次,折舊0.6元,運營成本0.3元,如果單次騎行收入能超過1元,原則上就有利潤。”

  漲價是趨勢,但是漲價后服務卻值得商榷。“辦了卡后,我得能找到車。”張汝華同時提到,共享單車也是提高城市文明的契機,但目前共享單車的營商環境并不是很好,市民素質也經不起試探,共享單車只有發揮了規模效應、網絡效應以及低價效應,才能把企業效應、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統一起來,政府應該對共享單車進行更加良性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