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上午,濰坊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政策例行吹風會),邀請市民政局主要負責人解讀了《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有關工作的通知》有關政策。《通知》確立了“用2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為補充,以信息化為支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到2035年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總目標。
2020年濰坊兩次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719元、537元,較上年末提高139元、104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935元、760元,較上年末提高65元、177元,困難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持續增強。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城鄉低保和特困供養人員11.08萬人,較上年末增加9120人,累計支出低保和特困供養資金6.14億元。2020年12月19日,市民政局按照有關要求,會同財政、醫保、公安等部門,研究制定濰坊具體落實措施,并提請市委辦公室、市委辦公室印發了濰坊《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從5個方面提出了18項具體措施。
確立了“用2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為補充,以信息化為支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到2035年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總目標。同時,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惠民措施和要求,如,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末,力爭全市城鄉低保標準之比縮小到1.3:1以內”“到2022年底,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55%,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不低于60%”和“ 2021年底前將低保、特困、臨時救助和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審批權全部下放到鎮(街)實施”等具體目標。
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起以夯實基本生活救助、健全專項社會救助、完善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同時,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救助信息整合、救助資源統籌、救助效率提升,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
除了針對經濟困難老年人、殘疾人和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點困境兒童以及農村“三留守”人員提出了救助保障要求外,《通知》還提出了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取暖救助、困難職工救助、農村貧困婦女“兩癌”救助,持續開展“牽手關愛活動”“希望小屋”“春蕾計劃”等關愛服務措施。
明確提出落實低保標準與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按照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25%-35%和35%-45%動態調整城鄉低保標準;要求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低于低保標準的1.3倍、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按照上年度最低工資標準的1/10、1/6、1/3確定。
著重強調2021年年底前建立起縣鎮村三級銜接互通的社會救助工作網絡;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夯實鎮(街)、村(居)主動發現責任。同時,積極探索運用“一網通辦”總門戶和“愛山東”APP,逐步實現社會救助事項“指尖辦”“掌上辦”。
(來源: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