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媛
“眼睛涂黑色,精神!”“你這個地方涂紅色吧,鮮亮好看!”
4月7日,在濟南紫金山小區龐曰龍家中,老兩口一邊給一只巨型的風箏上色,一邊討論著。這只造型為鳳凰的風箏長約20米、寬約5米,他們準備做好了拿到濰坊國際風箏節上去放飛。
今年66歲的龐曰龍是濟南市風箏協會的副會長,也是“龐氏”板式風箏的傳承人。受父親影響,龐曰龍從小就喜歡風箏,很小就學著自己制作風箏。成家之后,龐曰龍和妻子岳秀芬志同道合,夫妻二人經常趁著下班空閑時間在家里制作風箏,做好了之后就在周末去放飛。退休以后,老兩口把制作風箏當成了主業,也更加忙碌起來。
老兩口把家里十幾平方米的臥室當成了工作室,長長的案板一收,下面就是一張雙人床。也就是在這個小小的工作室里,他們老兩口四十多年來制作出了四千多只風箏。每天早上,龐曰龍和岳秀芬就伏案“工作”。
傳統風箏扎制和使用過程分為“扎、糊、繪、放”四個步驟。龐曰龍老兩口首先在紙上設計出草稿,繪制出想要制作的樣式和圖案。龐曰龍說,上世紀80年代以前,制作風箏都比較簡單,圖案和樣式都很單一,而現在的風箏,造型越來越多,圖案樣式也不斷創新改進,有動物造型的、有京劇臉譜的,等等。風箏紙變成了現在的呢絨布料,竹竿增加了碳素桿。
設計好圖案后,老兩口就開始在布料上畫出圖案,然后再進行配色、上色。上色是最耗時的,一只風箏要上色四五遍,直至顏色鮮亮耀眼。上色完工后,就要開始制作風箏的“骨架”,“龐氏”板式手工風箏的特點就是體形較大,這就對制作風箏“骨架”的竹竿的選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是精選三年以上的竹竿,竹節較長的優先。買回來后需要提前放置在地下室里陰干,三年之后才能拿出使用,這樣才可能做出好風箏。
四十多年來,每年他們都會帶著自制的風箏到全國各地去參加比賽,順便去當地旅游,不亦樂乎。濰坊國際風箏節今年是第37屆了,老兩口從第一屆就去參加,這不,今年又制作了32只風箏準備去參賽。
一年四季,周而復始,老兩口癡迷風箏的情結從未斷過,“只要我倆還能動彈,就一直飛下去!”

每只風箏從設計、繪制到完成,需要三天到半個月的時間。

每只風箏都要上四五遍顏色,十分耗時。龐曰龍老兩口正在給風箏上最后一遍色。

老兩口整理最近制作的風箏,準備帶到濰坊參加比賽。

龐曰龍正在把存放了6年的竹竿用刨子進行打磨。

龐曰龍酷愛繪畫,風箏的造型都是他自己繪制的,就連家里的全家福都是他自己畫的。

制作好了風箏后,老兩口就去十幾公里外的黃河邊放飛。

老兩口制作的風箏,短的6米左右,長的有上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