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露

  從淄博燒烤說起:有些食物只有在深夜吃,才有味道,比如淄博燒烤。以至于現在想來,整個夏季讓我念念不忘的不是沁爽冰塊,而是火力全開的燒烤。

  如果說冰塊是與夏天的直接對抗,那么燒烤顯然走出了“迂回”戰術,它攜晚風和啤酒,它講求天時地利人和,把所有暑氣秒殺于熱氣蒸騰的深夜食堂里。

  ‘一個清涼入胃,一個快意人心。’而這像極了東西方對于“美”的認知差異,西方直白張揚、講求邏輯性;東方則含蓄委婉,寄托在自然的一草一木間,徜徉在一食一串的平凡日子里。

  前不久,河南衛視以“七夕奇妙游”節目再度令無數網友驚嘆那震懾人心的“東方傳統文藝之美”。但事實上,七夕“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并不在河南,而是在:

  ‘淄博’

  相傳淄博市沂源縣牛郎官莊村,是牛郎織女相遇的地方。沂源縣織女洞內的宋、金碑記中對該傳說已有記載,其流傳時間更可追溯到唐代。2008年,經淄博市申報,“牛郎織女傳說”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523。

  千百年前,古老東方的極致浪漫便在淄博落地發芽。時至今日,淄博身上那種“東方美人”的氣質和“謙謙君子”的風雅愈加明顯、動人,內畫于精致的陶瓷琉璃中,深嵌于“顆粒歸倉”的建筑肌理中,更早已與澎湃齊地的城市文明融為一體。

  東方的美,或許沒有誰比淄博更懂。

  01 淄博,可以方物

  如果說西方人慣于邏輯思維,其審美的關鍵點在于寫實和直接表達,那么東方便是“象數思維”,以事物的象征物和數量等來感知世界規律、人心冷暖,其審美的“命門”在于含蓄、內斂。

  例如,在中國古詩中,“借景抒情”、“借物抒懷”便是最常用不過的技巧。

  因此,雖然古人以“不可方物”形容極致美感,但若真的去尋覓東方美學的蹤跡,也可以從那些“巧奪天工”的器物入手。換句話說:

  ‘真正的美會讓人詞窮,除非找到合適的類比物。’

  而能體現東方美的存在中,‘陶瓷’總是繞不開的。

  瓷器,英文稱之為“china”,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代表了世界對中國的最初認知。可以說,了解了瓷器的前世今生,便知曉了整個中華文明的衰興歷程。

  冷艷孤傲的青釉瓷,富貴吉祥的雞血紅釉,莊重大氣的茶葉末釉,色彩艷麗的立粉彩陶……瓷器從塑胚,燒制,再到上色,體現了古時工匠對火候的把控感和對畫筆分毫不差的精致感。在建國后,陶瓷多次作為國宴用品接待外賓。

  1979年,滑石瓷《豐收》蓋杯被北京人民大會堂選為國家用瓷,1999年“中華龍”餐具被選為國慶50周年用瓷;2009年“鳳舞和鳴”系列被選為國慶60周年國宴用瓷;2018年“華青瓷”在上合青島峰會被選為首腦宴會用瓷……

  ‘陶瓷已經成為代表中華文化不可替代的符號和標識。’

  而這些陶瓷均來自同一個地方:“當代國窯”——淄博。

  據說,早在約一萬年前,淄博地區的先祖們就在這片土地上焚柴而陶,到了夏商時期,淄博臨淄、張店、桓臺、淄川、周村、沂源等地均有制陶手工業。此后淄博瓷業不斷推陳出新,相繼出現了黑瓷、醬色釉瓷、白瓷,雨點釉、兔毫釉、茶葉末釉等。

  清乾隆年間,博山制瓷業空前興旺,成為當時全國陶瓷的生產和銷售中心,商賈云集,繁盛一時,謂之“北方瓷都”。

  除了陶瓷,淄博也是琉璃的發源地。而如果把陶瓷比作謙謙君子,那琉璃就應該是“灼灼美人”。

  琉璃又稱“藥玉”、“料器”,是以各種顏色的的人造水晶為原料,在1000°以上的高溫下燒制而成。由于傳統琉璃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費時,且琉璃中的氣泡是在琉璃原料煅燒過程中自然形成,故每顆琉璃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在此意義上講,相比陶瓷,琉璃更顯珍貴。

  淄博琉璃種類眾多,其中內畫鼻煙壺被視為琉璃工藝爐火純青的代表。內畫在清朝由淄博在北京皇宮的琉璃工匠傳播開來,筆法細膩純熟,據說其細微之處需用4、5倍以上的放大鏡才能觀賞,萬里山河盡收厘米之內,盡顯淄博匠人對美的極致追求和博遠的心境。而陶琉珍品及其上面的裝飾與畫作也成為寄托情思、寓意美好的載體。

  時間流轉,如今,淄博陶琉仍然美名遠播,作為一張“超凡脫俗”的城市名片屹立東方,并將陶琉韻意植入城市‘工業美學’。

  去年9月,第20屆淄博陶博會如期舉行,其新建城的主會場——“淄博珍珠”一經亮相便吸引了目光無數,有人說它一看到它便想起了淄博陶瓷琉璃的圓潤飽滿、線條優美,也有人說一看見它便想起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經典詩句。

  那是寬厚中國獨有的包容美、造物美。

  02 淄博,記憶從常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說過,“美的線性和其他一切美的形體,都必須有對稱形式。”

  ‘對稱’

  這種人類先賢就已發現的美,在中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書法對聯、詩句對偶,紫禁城的中軸線、江南庭院的四水歸堂……對稱美早已應用于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9年,淄博的潭溪山高空玻璃橋和小米醋博物館雙雙斬獲世界結構大獎。其中,潭溪山高空玻璃橋作為世界首例無背索斜拉弧形玻璃橋獲行人橋梁獎,小米醋博物館獲小型項目獎。

  俯瞰潭溪山高空玻璃橋,兩條優美的拋物線對稱相交,橫亙于懸崖之上。小米醋簡單規整的外形上,壇子狀的入口、深凹的設計也處處體現著對稱的藝術美感。值得一提的是,

  ‘對稱美來源于自然,又歸于自然。’

  從水中倒影,到生命構造;從白晝黑夜,到春去秋來。對稱美體現了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終極思索。

  正如老子曰:大音希聲,大道無形。之于淄博,則是‘大美從常’。

  “常”,始見于戰國文字,既有“平常、尋常”之義,也有“恒久,倫常,遵守自然規律”之義。

  在潭溪山高空玻璃橋,人工建筑物的力度美與結構美與周圍的潭溪山風景相得益彰,融為一體。

  在小米醋博物館,刻意設計的“裂紋”墻面,靈感來源于龜裂的土壤、植物的葉脈、動物的毛皮、細胞的結構……這大自然的一切均有“紋理”,小米醋博物館也借此發出了建筑與大地融為一體的聲音。

  而相比于獲得世界大獎的稀有藝術品,東方美學在淄博或許更多的流轉于街頭巷尾、氤氳于飯粒茶香。

  以在餐館雅席、民間庖廚沿襲已久的博山“四四席”為例,其原意指博山人士宴請賓客時,按菜肴多寡分類的一種宴席規則,可供八人一桌聚餐的四平盤、四大件、四行件和四飯菜計十六個品種。

  而從其背后的文化價值來看,“四”在中國古代有四紅四喜、四平八穩、四通八達、四季來財等吉祥寓意。此外,“四四席”會隨著季節變化調整菜品內容,以保持原料成品的新鮮,這種“四時常鮮”的屬性,看似稀松平常的宴局,亦順應了“順時而為”的自然法則。

  可以說,來自東方,浸潤于東方,迸發于東方,讓淄博毫不費力地把東方的美悉數展現,發揚光大,并反哺現代城市發展。

  如今,正是由于淄博蘊藏的獨特美學底蘊,使得淄博在老工業城市的轉型路上更容易“輕盈起舞”。在這里,陶瓷不再僅做觀賞和器皿,更被創新地制成刀具、防火陶瓷纖維制品、國產離子膜、陶瓷防彈衣……向現代化、產業化、高端化、智能化邁進,同時,淄博的標簽也從“瓷都”向“新材料名都”進化;在這里,高端建陶工業設計、紡織面料顏色數字化關鍵技術亮相2019年世界工業設計產業博覽會,在全球范圍展現淄博工業美學的獨特魅力。

  前不久,“中共淄博市委十二屆十二次全體會議”強調的,淄博正“下足苦功夫、笨功夫、細功夫,一錘接著一錘敲,努力把美好藍圖變成現實勝景”。7月15日,淄博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又提出著力打造“好學、好看、好吃、好玩、好創業”城市的“五好城市”概念。

  可以說,淄博,這座將東方美學的“集大成者”,正帶著一身榮光,走向更加清朗的未來。

  參考資料:1。信德勝。 陶瓷藝術的美學意蘊[J]。 山東陶瓷,2016,39(03):33-34.2。翟瑋。 陶瓷美學研究之淄博陶瓷[J]。 美術教育研究,2013(20):39-40.3。作品推介|小米醋博物館,世界建筑導報,2019.2.25.4。結構|榮獲世界結構大獎的潭溪山高空玻璃橋設計干貨來了!公眾號同濟土木人,2019.11.21;5。“淄博珍珠”開啟城市新視窗,閃電新聞,20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