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記者 紀偉

  1.5萬畝種植面積,5億元年產值,占國內產量5成以上……,這個村用20多年時間玩轉非洲菊。

  從引進技術到輸出經驗,從一個村的試種發展到占國內產量5成以上——

  非洲菊綻放“花”樣文章

  2021年12月17日上午,在臨沂市蘭山區的一處非洲菊種植基地,溫室大棚外的水缸里已結起一層薄冰。記者掀開厚重的門簾鉆進大棚,由于溫度陡升,眼鏡瞬間蒙上一層霧氣。柳青街道夏家村社區居民夏立廣正與幾名工人一起采摘非洲菊,雖然已經脫掉外套挽起袖子,幾人還是不時擦拭額頭上的汗水。溫度計顯示,此時棚內溫度達到25℃,霧氣凝成豆大的水珠,沿著彎曲的棚頂不斷滴落。

  成熟的非洲菊顏色艷麗,20枝捆成一把,再在花蒂處包好透明的保護套,便可裝箱發貨。

  “這批非洲菊的批發價是一把8塊錢,今天用汽車送到徐州的機場,再用飛機運去海南,晚上就能到。”夏立廣說,通過承包土地自營、與農戶簽訂種植合同等方式,他管理的這個非洲菊種植基地面積達到了四百多畝。通過臨沂便利的商貿物流,這些非洲菊可以發往全國各地。生意好的時候,一把非洲菊能賣到24元,夏立廣每月的營業額能達到五六十萬元。

  談起夏家村發展非洲菊產業的原因,夏家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夏繼長用“窮則思變”四個字作出了總結。20世紀末,夏家村人口過千,但耕地只有400多畝。面對人多地少的局面,村民們選擇發展蔬菜種植業來提升畝均產值。在一次外出交流時,夏繼長在昆明學習了非洲菊的種植技術,并開始在村里試種。

  “我先種了一年,發現每畝利潤比種菜翻了一倍,便想在村里推廣,但很多村民不了解非洲菊的行情,認為我這是不務正業。”夏繼長回憶說,他便先動員村干部和黨員做榜樣,說服他們每家拿出半畝地種非洲菊。

  又一年過去,前期試種的人都掙到了錢,村民們看到了非洲菊產業的高效益,紛紛跟進。那幾年,夏繼長幫助村民們去云南引進優質品種,分享種植技術和產品銷路,這個特色產業便在村里落了地生了根,夏家莊也逐漸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05年左右,村里家家戶戶都種菊花,我父親也是在這一年打消顧慮,把家里的地都種上了菊花。”夏立廣回憶說。

  此后十幾年,夏家莊成立行業協會,一邊向周邊地區共享非洲菊種植技術,一邊在各地承包土地建設種植基地,逐漸打通了非洲菊的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各個環節。

  在推廣非洲菊的過程中,由于各地土質不同,夏繼長還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土壤改良經驗。對于原來比較貧瘠的土壤,夏繼長通過測量土質,進行配方施肥來改良土壤。同時,通過改良溫室大棚內的設施,滿足花卉生長所需要的溫度和濕度。近幾年,夏家莊的溫室大棚還普及了水肥一體化技術,非洲菊的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升。

  目前,夏家村共有1500余人,全都通過這條全產業鏈得了實惠。

  “我們村的非洲菊產業發展了20多年,種植基地分布在臨沂市四五個縣(區),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產值達到了5億元。在非洲菊這個細分市場里,通過我們村的帶動,臨沂非洲菊的產量占到了國內產量的5成以上。”夏繼長說,“目前我們正從種植和銷售兩個方面探索精細化管理,希望能用更優質的產品開拓日韓高端市場。”

  □ 本報記者 紀偉 本報通訊員 陳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