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填補空白!山東五大考古新發現詳情揭曉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2月19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山東省考古學會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的2021年度山東省田野考古工作匯報會在濟南順利閉幕。
會議共遴選36個考古項目參與匯報,時代涵蓋舊石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本次匯報會是對山東2021年度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呈現出分布地域廣、時代跨度大、遺存類型豐富、重要成果突出的特點,既有“考古中國”等主動性考古項目的重要發現,也有配合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的精彩亮點。其中入選“2021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的沂水跋山遺址、萊州呂村遺址、鄒城邾國故城遺址2021年發掘、濟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和明清海防遺址考古調查填補了多個空白。
沂水跋山遺址——省內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存
跋山遺址發現于2020年7月,2021年4-6月對其進行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出土文化遺物包括石制品、動物化石及一定數量的骨制品。初步測年數據為距今6-10萬年,文化時代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期。
本年度發掘出土、采集石制品及動物化石共計5000余件。石制品類型包括錘擊、砸擊石核、盤狀石核及石片、斷塊、碎屑等。工具可見石球、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鉆及鋸齒形器等。石料多為脈石英,產自2公里處西跋山基巖條帶內。
發掘遺址面積約55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個區域,二者現地表高差約3.5米。整個地層堆積厚逾8米,自上而下劃分為14個層位。北區包括文化層的上部堆積,主要是第①~⑤層,堆積厚度4.08米,出石制品,暫未見動物化石。南區剖面可見第⑤~⑧層,其中第⑧層見古菱齒象臼齒及門齒,披毛犀下頜骨及大量石制品。
目前,下部6個文化層雖未經發掘,但據4條探溝所見情況來看,文化堆積更為厚重,文物跡象也更豐富。其中探溝3南鄰區域揭露出古菱齒象下頜及股骨化石,周邊散落大量石制品及牛、鹿等動物化石。探溝2清理出一件用古菱齒象門齒修制而成的大型鏟形器,器型規整、罕見。通過鈾系法及光釋光兩種測年方法進行測定,牙鏟及同層土樣的年代數據分別為距今9.9和10.4萬年。
跋山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及中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是目前山東省發現的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存。遺址地層堆積厚重,文化時代跨度較大,說明遺址被反復利用和長時間占有。出土石制品及動物化石數量豐富多樣,且含有動物骨、角、牙等制作的骨制品。文化堆積很可能存在多個古人類活動面,存在用火和肢解動物的人類行為。尤其是以古菱齒象骨骼為主的動物化石與大量石器間雜分布,為復原、研究晚更新世中晚期古人類對遺址的利用情況及生計方式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學材料。對跋山遺址的后續發掘及研究工作將會逐步、系統開展。

跋山遺址位置

跋山遺址上文化層出土石片
萊州呂村遺址——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史前聚落
呂村遺址位于煙臺萊州市平里店鎮呂村北,南鄰王河。遺址平面形狀略呈方形,東西、南北邊長900余米,總面積約87萬平方米,主體遺存時代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
為配合工程建設,煙臺市博物館于2021年4月-11月對遺址工程占壓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區域位于遺址西北部,實際發掘面積4000余平方米。
本次發掘共清理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遺跡572處,其中灰坑543座、房址16座、水井4口、灰溝3條、陶片堆積4處、建筑基槽1條及外圍大型壕溝1周。歷史時期遺跡包括漢代灰坑7座、房址1座、水井5口、墓葬1座;宋元墓葬1座;明清墓葬1座。
共出土各類文物800余件,以大汶口文化晚期及龍山文化早期遺物為主,陶器數量豐富,典型陶器有鬶、鼎、罐、盆、杯、壺、器蓋、甑等,部分高等級禮器類器物表明該聚落等級較高。帶“日火山”刻劃符號的大口尊,為膠東地區的首次發現。還有精巧的陶蕭、滑石質的牙璧、小巧精美的玉飾件等。此外還有淮河流域盛行的鹿角靴形器、鯨魚椎骨及各式的磨制石器等。歷史時期遺物出土較少,主要為水井內出土的漢代汲水罐、盆、磚瓦等。
呂村遺址是膠東地區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聚落遺址,帶環壕和圍墻的聚落結構;房址、灰溝與灰坑呈規律分布的聚落布局;埋藏完整豬狗與堆疊大量陶器的祭祀坑;形制多樣且結構多元的窖穴;以及遺址內出土的帶“日火山”刻劃符號的大口尊,陶蕭、牙璧、石鉞、玉飾件、鹿角靴形器、大型的鯨魚椎骨、龜甲、各式的磨制石器及大量精美陶器等,反映出呂村遺址作為萊州灣地區高等級、核心性聚落的地位。為我們理解膠東沿海和海岱內陸地區龍山文化早期階段的聯系與差異提供了新的啟示。

呂村遺址平面圖

龍山時期壕溝平剖面圖
鄒城邾國故城遺址——揭露一處戰國早期青銅兵器鑄造作坊
邾國故城遺址位于濟寧鄒城市嶧山鎮嶧山南麓,城址平面略近長方形,東西寬2530米,南北長2500米,周長約9200米,面積約6平方公里。源于嶧山之陽的金水河自東北向西南穿城而出?!蹲髠鳌肤斘墓辏ㄇ?14年),邾文公“卜遷于繹”,建都于此。此地秦漢時期為鄒縣縣治。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鄒縣治所遷至今鄒城市區,遺址逐漸荒廢。
為配合邾國故城遺址大遺址保護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山東大學考古系和鄒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在邾國故城遺址持續開展多年田野工作。2021年度田野考古工作是對“皇臺”以南、金水河以北兵器作坊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1。揭露一處戰國早期面積較大、活動面保存較好、遺跡種類豐富、結構布局較清晰、功能較為完備的青銅兵器鑄造作坊,收獲一批與青銅武器鑄造直接相關的鑄銅遺存,為探討邾國兵器鑄造工藝、技術、組織、銅料來源等問題提供了大量信息。
2。出土戰國封泥28枚,為了解戰國官制和文字提供了寶貴資料;
3。出土戰國時期炭化竹簡20余枚,有無文字有待紅外相機拍攝確認;
4。出土戰國毛筆3枚,為研究古代書法用具和工藝技術提供了寶貴資料;
5。出土戰國陶文500余件,為探討陶文性質和文字演變提供了豐富材料;
6。清理墓葬五座,其中包括目前邾國故城考古發掘青銅器數量最多的墓葬,隨葬銅劍1、銅戈2、銅鏃54件;
7。出土戰國青銅布幣、半兩、蟻鼻錢,為探討貨幣流通、商品經濟和邾國貨幣體系提供寶貴信息;
8。出土較多戰國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殘片,為探討戰國時期北方與南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資料;
9。出土戰國琉璃狗一件,小巧精致,憨態可掬,為探討陶瓷史、琉璃制作工藝和工藝美術提供了實物材料;
10。出土戰國早期空心磚房址,為目前考古發掘年代最早的原址保存較好的空心磚房址;
11。出土一批戰國紋飾瓦當,為探討建筑工藝和美術提供了實物資料;
12。出土兩座東漢石構房址和大量遺物,為了解東漢民居建筑形制、工藝和物質生活提供了資料;
13。清理南北朝時期墓葬一座,出土蓮瓣紋瓷碗等高等級瓷器。
2021年邾國故城金水河北兵器作坊區的發掘和冶金技術等多學科研究,深化了邾國故城遺址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為遺址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邾國故城遺址金水河北青銅兵器冶鑄區出土陶范

空心磚砌房址F3
濟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山東最大規模元代紀年磚雕壁畫家族墓地
濟南元代郭氏家族墓位于濟南市歷城區董家街道季家寨村東南約1公里處,考古前置勘探中發現,由濟南市考古研究院發掘。
濟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共計12座墓葬,編號M7-M18。其中,11座為磚雕壁畫墓,1座為石室墓。磚雕壁畫墓中,磚雕類型多樣,包括仿木結構建筑、桌椅、燈檠、衣架等。壁畫顏色豐富,包括白、黑、紅、綠、黃、橙、藍等,題材廣泛,包括建筑、控馬圖、停輿圖、開芳宴、啟門圖、孝行故事圖、云鶴圖及花卉等。墓地出土器物包括瓷器、銅器等100余件(套)。
濟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有7座墓中發現有紀年文字,年代最早為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最晚為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5座墓的年代集中在至元四年、五年(公元1338、1339年),墓主人包括郭佳之父郭德、郭七翁母親李氏、郭八公、郭十公、郭十一公、郭十二公。該項目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1。元代郭氏家族墓地是山東地區首次發現的證據充分、年代明確的磚雕壁畫家族墓地,也是山東地區壁畫墓數量最多的元代家族墓地,是近年來山東地區乃至國內元代墓葬考古的重要新發現;
2。前后雙室且紀年明確的元代磚雕壁畫墓(M12)、墓室內青磚之下暗藏棺室的葬俗(M9)在山東地區均是首次發現;
3。墓葬排列有序、墓主人之間存在血緣關系、墓地明顯經過規劃、墓葬形制及葬俗差別較大(火葬、土葬、遷葬、合葬)、墓葬磚雕及壁畫內容豐富,這些為研究元代晚期濟南地區的民族交流融合、家族墓地的排列方式、特定階層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墓葬營建過程方面提供了代表性材料;
4。墓地出土的各類瓷器種類較多,包含多個窯口,可以作為元代晚期的標準器,具有斷代標尺作用,為研究元代晚期山東地區墓葬用瓷制度和南北方貿易提供新的素材;
5。針對墓地出土瓷器、壁畫顏料的科技考古分析,可以為學界提供相關基礎資料;
6。墓地出土人骨為研究元代濟南地區古代居民的社會結構、生業模式、人口構成、身體發育、健康狀況、食物結構甚至流行病傳播提供新的材料;
7。墓志或題記中的山名、地名能直接和現存地點關聯,為研究元代以來濟南地區的行政區劃、人口遷移提供新的材料。

M12前室南壁上部彩繪建筑

M7、M8、M12出土文字材料
明清海防遺址考古調查——摸清山東海防遺址家底
山東半島突出于渤海與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海岸線達3000多公里,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明清時期,山東海防作為國家整體海防鏈條上的重要環節,在保衛海疆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摸清我省明清海防遺址的基本情況,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編制了山東省明清海防遺址調查研究項目計劃書,即對省內海防遺址進行全面調查,調查區域涉及威海、煙臺、青島、日照、濰坊、東營和濱州七市。從時間限定上,上限為明代初期(1368年),下限為清代末期(1912年)。
2021年3月至5月,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派出3支調查隊,同時對山東沿海地區進行了為期55天的野外調查。先后實地調查和登記543處明清海防遺址,遺址類型主要有衛、所、巡檢司、墩堡、軍寨、炮臺等,其中威海市235處、煙臺市166處、青島市98處、日照市34處、濰坊市13處、東營市4處、濱州市1處。其中復查“二普”發現遺址65處、“三普”發現遺址110處;新發現各類海防遺址168處。
對山東省沿海明清時期海防遺址進行了摸底式調查,基本摸清了海防遺址家底,廓清了山東海防的歷史面貌及演變脈絡,推動了明清以來山東海防設施及制度研究,將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國早期海防的職能及其總體規劃特征,對探索明代以來山東海洋文化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歷程具有重要意義。

海防專題調查系統——海防遺址發現總圖

文登五壘島暗礁區采集明代瓷器
?。ù蟊娙請罂蛻舳擞浾?沈靜 通訊員 韋偉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