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姜農用劇毒農藥種植生姜的負面消息影響,常年供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蔬菜的安丘姜蒜批發市場生姜價格出現大幅下跌。有生姜經紀人稱,“一斤就跌兩三毛錢,且近一個星期沒有出貨,5年多來從沒出現過這種情況。”目前,山東濰坊已啟動了問責機制,但消費者對安全的擔憂仍未消除。(新華網)
從表明情況來看,生姜價格的暴跌與姜農用劇毒農藥種植生姜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但實質上,姜農們“粗狂”且不科學的種植方式以及市場主管單位在制度與監管方面的缺失才是生姜價格出現暴跌的本質原因。而這種的情形似乎在我國的農產品生產、銷售方面已普遍存在,盡人皆知。
但凡提及農產品安全問題,第一個板子往往打在“出力不討好”的農民身上。其實,在筆者看來,農民處于整個產業鏈條的最低端,吃苦受累不說、經營的風險還特別巨大。一旦養殖或者種植出現大規模虧損,可以不客氣的說,就是“家破人亡”的后果。
有鑒于此,農民們為提高產量“多拉快跑”才會用上各種藥。梳理“姜農用劇毒農藥種植生姜”這些報道,我們不難發現違禁農藥的“唾手可得”直接引發公眾對生姜安全產生質疑。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表明,雖然屢屢經歷食品安全事件,但各級政府仍然在違禁農藥的有效管理方面“無作為”。
違禁農藥的泛濫成災與農民們渴望降低種植、養殖風險的訴求形成合力,這就直接促成了含有劇毒農藥生姜的大面積出現。更因為違禁農藥“毒性強”,對于各種疫病的防治效果立竿見影,這就使得農民們更加偏愛這種“投入低見效快”的種植、養殖方式。
當然,姜蒜批發市場如果監管到位、制度完善也不會出現劇毒生姜流向消費者的情形。但消費者若不是對生姜安全產生巨大質疑,各級政府以及主管單位、批發市場會在平日的工作中嚴格地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嘛?看看消費者的疑慮答案自然明了。
筆者認為,劇毒生姜已存在的客觀事實應該時刻驚醒生姜制售鏈條中的每位參與者,甚至各級政府。為杜絕劇毒生姜事件的再次發生,筆者建議從三個方面著重入手解決此類問題。
其一,加強對違禁農藥的監管工作。對于能夠對公眾健康產生巨大危害的違禁農藥,我們各級政府以及相關主管單位應該能夠了解、掌握其在制售過程中的流向,甚至最終銷毀也應該明確。以此杜絕違禁農藥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大面積出現。
其二。加強對農民在科學生產方面的督導。我們非常清楚,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這些“任勞任怨”的農民兄弟。有鑒于此,相關農業主管單位應該加強對科學生產方式的宣傳與督導工作,讓農民真正從科學養殖、種植方面嘗到“甜頭”。
其三,加強市場準入與監管工作。市場、生姜種植的主管單位甚至地方政府不僅要有完善的制度設計,更要讓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嚴格的落實下去。例如:生姜的藥監制度、生姜的準入與銷毀制度等等,唯有通過制度的嚴格落實,才能真正挽回消費者對生姜安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