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路改造要移走大樹的消息,引起關注。市民表示,道路擴建是好事,但也未必一定要將大樹砍伐或移栽。不能再出現“修一條路,毀兩行樹,少一片綠”的情形。
□記者 梁開文
馬路年年修,綠化樹也年年種,但市民期待的綠蔭滿路依然不夠。
2010年6月初以來,文化東路開工改造,不少二十年樹齡的白楊樹被砍伐掉,雖然園林部門解釋說,這些大樹“年齡”太大了,需要進行更換,但很多市民依然覺得很可惜。不少市民表示,道路擴建是好事,但也未必一定要將大樹砍伐。
此種情況,省城幾乎每年都在上演。山大路南段在擴建后,道旁種上了銀杏,但由于銀杏長得比較慢,這里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綠蔭。大明湖路等也都存在這種情況,道路改建后兩旁種植了柳樹,但由于地面硬化等原因,新種的柳樹只掛著幾條柔嫩枝條。
今年初,濟南市提出了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近日,《濟南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0年—2020年)》獲得市政府批準,目標要求,至2020年,濟南市城市建成區內綠化覆蓋率將從38%提高到42%;綠地率從34%提高到3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0.3平方米提高到11平方米。
省政協委員鄧相超表示,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綠化資源應該成為市民享有的城市資源。如果沒有合理規劃和科學移植的方案,很難實現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
另外,一位園林工作人員表示,和平路上的綠化樹主要是國槐,剛批準成為咱濟南第二市樹的國槐都可能被移植,表示現在城市綠化的方式仍有些簡單粗暴,必須細致規劃,才能完成提高人均綠地面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