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們發現連自己的一頓飯都被老師“瓜分”,連送飯都需要給學校好處時,他們還會對社會抱有美好的期待嗎?
小學生每人每天8元的午餐標準已不算高,中間竟還有1元到3元不等的“回扣”返還給了校領導和老師。在旁人看來,這“回扣”明明是賄賂,在學校眼里它們卻成了合理的勞務費。據媒體報道,“昆明部分小學午餐回扣事件”被曝光后,昆明市檢察院對涉嫌違法的人員依法進行了查處,昆明市教育局已對全市教育系統進行全面檢查,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學校餐飲管理。
盡管當事學校一再強調,選擇送餐公司是公開招標的,學生午餐是家委會的自主選擇,但通過媒體進一步披露我們得知,招標程序中學校選擇的都是“聽話”的學生家長參與,這樣招標的公平公正如何保證呢?事實上,“公開招標”很多時候已經成了“擋箭牌”,在其間貓膩被坐實后,“公開招標”說辭的公信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細細梳理昆明部分小學生午餐回扣事件,如果不是某位老師領到了裝有數千元現金的“神秘信封”,這一事件恐怕很難被媒體曝光。現實中,但凡涉及“采購招標”,中標單位一定會為招標者送上好處,這一“人情往來”幾乎已從潛規則變成了顯規則。只是雙方有時合作得“天衣無縫”,腐敗的證據難以浮出水面,有時雙方合作得不是那么“默契”而已。
無論是營養餐瘦身,還是小學生午餐被克扣,都說明了教育領域腐敗的嚴重程度。都說教育是良心工程,可如今僅靠道德自律,已經無法保證教育的純粹性。即便是那些克扣孩子午餐的教育者,他們也都清楚,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的階段,午餐的好壞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那些吃了回扣的校領導和老師,如果自己孩子的午餐也在被克扣之列,他們又該作何感想?
教育的良心不僅體現在教育者對孩子的呵護上,它還會將已付諸行動的影響傳導給下一代。當孩子們發現連自己的一頓飯都被老師“瓜分”,連送飯都需要給學校好處時,也許會認為“沒有好處費寸步難行”是這個社會的規則,他們還會對社會抱有美好的期待嗎?所以,午餐回扣丑聞,不僅克扣了孩子們飯碗里的營養,更毒害了孩子們的心靈。
連午餐都克扣的教育是可恥的,這值得所有教育者反思。但愿有關部門對該事件的專項調查和處理能讓學生、家長、公眾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