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博取眼球也好,還是充當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也罷,都是令人遺憾的事情。但如今的問題是,一些專家學者為了引起關注、撈取實惠、積累資本,已經突破了基本的良知底線,這就不是遺憾的問題,而是必須懲治的問題了。
房價、養老等都是當今社會敏感的熱點問題,近來,少數經濟學者不時就這些問題發出雷人之語:“北京房價要漲到每平方米80萬元”、“房價漲到頂就沒有人投機了”、“延遲發養老金,期間男的可以去養老院做園丁,女的給老人洗衣服做點編織”。(《人民日報》9月23日)
一些專家、學者如此做法,意欲何為?誠如文章分析所言,這些專家、學者一是為了個人出名,所以在公眾關心的問題上頻出狂言,希望能引起大家關注,博人眼球;二是有些專家學者疏于系統深入的學術研究,只求語不驚人死不休;三是某些專家被利益集團利用,在某些時候充當了它們的代言人。
如今的社會有一股風氣,即只要出名,就能夠得到關注與實實在在的利益,而遑論惡名臭名,所以,諸如干露露之流能屢屢在傳媒上呼風喚雨,以出位的穿著出席各種活動,雖引起一片討伐之聲,但仍舊不愁商家眷顧、媒體關注;中國那么多演員無事可干,京漂恐怕就有數萬之眾,可非有導演邀請郭美美擔綱角色,只為了給電影博取關注……如此情狀,不甘寂寞的專家、學者、教授們,也就赤膊上陣,語不驚人死不休了。
無論是博取眼球也好,還是充當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也罷,都是令人遺憾的事情。但如今的問題是,一些專家學者為了引起關注、撈取實惠、積累資本,已經突破了基本的良知底線,這就不是遺憾的問題,而是必須懲治的問題了。就比如房價問題,那些聳人聽聞的胡言亂語,會不會引發大眾的恐慌、加劇社會的矛盾?還有養老問題,事關民生大業,牽扯到中國城鄉每一個家庭,理應謹言慎行誠惶誠恐,怎么能如此信口胡說?再比如關乎食品安全的諸多問題,也有不少專家學者一味找各種借口,以幫助相關利益集團蒙混過關,如此行為,良知何在?
我們不求所謂風骨,但起碼要守住道德的底線。
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