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兩岸和平論壇12日在上海落幕,它的主要參加者是大陸學者及臺灣藍綠兩個陣營的學者,因而被認為代表了“兩岸三派”的意見。論壇關注到兩岸政治關系,并主張推動兩岸領導人實現會晤。大約一周前習近平在印尼會見蕭萬長時表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不能將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這一講話在兩岸都受到廣泛關注,被認為意味深長。
“只經不政”無法成為兩岸交流的長遠模式,這是兩岸都看得很清楚的。兩岸必須朝著克服政治分歧的方向往前走,否則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從“原地踏步”突然轉向倒退。
兩岸積累政治共識并朝和平統一邁進的動力主要來自大陸,臺灣大體分為“維持現狀派”和“獨立派”,這是當下兩岸的基本政治面貌。大陸的戰略任務是,促臺灣島內政治力量逐漸轉化成“促統派”和“維持現狀派”。
前些年島內“獨立派”過于激進、強勢,試圖突破“一個中國”的底線。大陸付出巨大努力,并且做了不惜一戰的最壞準備,才遏制住了“臺獨”,讓臺灣的主流政治路線回到“維持現狀”的軌道。
大陸這幾年主動加強對臺經濟合作,但這一切實際只夠鞏固對“臺獨”的打壓。大陸顯然需要付出進一步的艱苦努力,才能讓臺灣社會嚴肅認識到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才會讓“和平統一”作為正面概念逐漸融入臺灣主流輿論,并形成兩岸間政治靠近的進程。
從人類歷史上看,統一大多是“強制”的,也有少數“自愿”的例外。后一種情況往往需要發起統一的強大一方在政治、經濟上都有壓倒性的優勢和吸引力,就臺海兩岸的現狀來說,這種局面的出現還需要相當長時間。
完全的“強制”統一也不適合兩岸面對的地緣政治大環境,不僅風險高,也越來越難實行。中國大陸單獨對臺灣擁有絕對的實力優勢,但改變臺海現狀將觸動亞太戰略格局,美日等力量必將使出渾身解數“平衡中國”。
大陸比較現實的做法大概是摸索、創造“自愿+強制”的混合模式,推動兩岸政治走近,并將其逐漸轉變為和平統一進程。
大陸需要進一步的自我實力壯大,逐漸擠壓華盛頓對臺灣政治的直接影響,并使美國在極端情況下軍事干預臺海事務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大陸的戰略威懾力需要再連上幾個臺階,或者中國的大國外交取得質的突破,使臺海事務真正變成兩岸間的事情,成為絕對的“中國內政”。這是臺灣內部出現穩定“促統派”的必要外部條件。
臺灣的“民心”很重要,但直到實現兩岸統一之前,追求“臺灣利益最大化”都會是島內占主導的政治意愿。我們需要做的是,要讓島內主流社會認識到,與大陸在政治上逐漸走近是臺灣最現實的路,順應這一趨勢符合臺灣絕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果順利的話,大陸實力會在十年內有新的重大提升,這個過程應當被用來改變越來越多臺灣精英對于兩岸關系的思路,并且支持臺灣社會調整對臺海局勢的認識。
臺灣需要出現更有魄力的領導者,敢于讓兩岸克服政治分歧在臺灣公開破題。大陸也應在臺灣問題上保持堅定信心和堅決立場,對于因此而產生的短期摩擦,需要促臺海局勢逐漸形成承受力。
俗話說“不怕慢只怕站”,大陸應當不斷推著臺灣方面往前走,哪怕邁些小步,但不要為了“穩定”而停下來。兩岸關系處于大的“過渡期”,某一種模式“太穩定”了反而不合適。要讓兩岸不斷走近的變化本身成為大家都適應的“穩定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