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逸
11月29日,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的劉先生被一件沾染有毒化學品—氟乙酸甲酯的圓通快件奪去生命。從整個行業來看,大部分快遞企業并未真正徹底執行開箱驗視制度,大量禁寄物品依舊通過快遞渠道流通。
在本案中,寄件企業為什么沒有選擇有資質的物流企業,這個原因值得深思。由于市場需求有限,專業化運輸普遍存在發展瓶頸,需要政府加以扶持。前些年,上海就在建材市場開展零星危險化學品配送,市民購買油漆等易燃易爆物品,一律由專業運輸隊當天免費送貨上門,既保障了公共安全,又解決了專業運輸隊“吃不飽”的問題。
另外,在這起事故中,圓通公司在濰坊和湖北的兩個配送點都是加盟企業,加盟模式也被指是快遞行業種種亂象的根源。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實行快遞行業分級評定,信息向社會公開,便于公眾選擇。同時,實行責任連帶制度,加盟點出現問題,快遞公司不能幻想“斷尾求生”。
對于這起“奪命快遞”事件,除了嚴肅追究相關企業和人員法律責任外,更要從制度層面彌補快遞行業存在的漏洞。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防止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