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的初雪下過,天更冷了。19日凌晨5點多,在142路公交車大澗溝南站的站牌下,45歲的建筑工支應民裹緊了身上深藍色的棉衣,深深呼了口氣。他正準備坐車前往高新區一家通訊公司,做擰鋼筋架、壘墻、刮膩子、貼瓷磚等活兒。"到月底,就進臘月門了,水泥都凍住了,建筑活兒沒法干了。"說這話時,他臉上不是失落,而是平靜。此前的七八年里,每年這個時候,他都會與另外20多個同村人"組團",在市區干保潔。
村民支應民的故事
干保潔賽過干建筑 一月能掙五六千
支應民是十六里河街道大澗溝西村人。他對未來的一月信心滿滿:從11月底開始,自己的手機幾乎天天響,都是往年做保潔時的老客戶打來的,要預約臘月的節前保潔,還有些老客戶介紹了自己的鄰居、朋友給他。"農村人一天不干活就沒錢,最冷的這段時間,也不能閑下來。"于是他拿起抹布、玻璃刮做保潔。"現在臘月的保潔已預約了十七八家,我應該能連續干到臘月二十九。"支應民樂觀地告訴記者,其實有些預約是最近幾天的,只不過因手上的活兒還沒完,只好讓給同村人。"一天能干三四家,好的時候一天能賺500元,最差也能賺200元,刨去工具、伙食費等,這一個月能掙五六千。"支應民說,保潔既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兒,玻璃得擦亮了,地板蠟得上光了,家具得擦凈了,一句話,就是得又快又好。
他說,年底建筑工轉保潔工,近年來在他們村已不是什么賺錢秘訣了。現在一起干建筑的,有四五個跟自己情況類似,已開始接受保潔預約。不同的是,有的自行拉隊伍干,有的通過家政公司,成為其旗下的"季節工",而他屬于前者--- 帶著二十多個同村搭伙做伴。"有活兒一起干,兩三個人干一家,兩三個小時就能做完。"
支應輝是他的同鄉,一周前還在高新區一個工地上貼瓷磚。13日,他跟一家家政公司簽了合同,做了"季節工"。據悉,支應輝在家政公司做過培訓,每年固定這個時候也都會做保潔工。
支應民告訴記者,在他們村里,像他們這樣的人太多了,在濟南家政市場,他們村也小有名氣,被稱為"家政村"。
一村人的生活
大澗溝的"作息時間":天天"朝五晚九"
距支應民所待的站牌有大約3站距離的,是17路公交車"大澗溝村"站牌。
19日凌晨5點半,夜色還沒有退去,氣溫是零下6度。在站牌下,有十六名大澗溝東的村民瑟縮地等著,其中有婦女也有成年男人。他們多半背著包,包中裝著這一天干活兒要用到的工具,看上去沉甸甸的。
村民支衛軍說,這個季節等車的人,至少有一半是進城做家政的。"男女老少,幾乎家家都有人做家政,被稱為'家政村'一點都不過分。"支衛軍告訴記者,他們要等17路公交車的第一班車,終點是重汽技術中心,到那里才算進了市區,此后再各自倒車到工作地點。5點40分,第一班17路公交車到達這個站點,才是第四站,車上座位已滿,支衛軍他們只能站著。
記者跟著上車,公交車在村莊里穿行,下一站是大澗溝西,上來13名村民,此時車上已站滿。等到了再一站南康站,村民只能前門打卡后門上車了。"這個點出來,大部分都是干家政的。"車上的村民趙修琴說。
42歲的她在中建文化城做保姆。她說,自己要在7點以前到達主家。"這個時候還不堵車,15分鐘到重汽技術中心,然后坐35路,再倒18路,一個小時就能到,路上挺折騰人。"
一個中年村民開玩笑地說:"城里人是'朝九晚五',我們是'朝五晚九'."他下午6點半下班,剛好逢著交通擁擠時段。"從主家出來坐BRT2號線到千佛山大概花30分鐘,換乘117路車到八一立交橋西得20分鐘,下車后步行一段路,再換88路到大澗溝南下車,至少用時一個小時,再步行5分鐘回家,幾乎就晚上9點了。"."末班車多是晚上九點發車,假設因主家有事兒沒趕上最后一班,只能打車回家。從重汽技術中心到大澗溝不堵車情況下得14元左右。"他說,今年打過十來次車,最遠的路程是從濼源大街到大澗溝村,花了40元。
上午5點50分,大澗溝南公交車站牌附近,6名干家政的婦女以及七八個干建筑的正在等車。站牌附近的四盞路燈都壞了,只有在來往車輛的車燈照射下才能看清人臉。"冬天天亮太晚,這路燈壞了有兩天了,盡快修修吧。"有村民在黑暗里念叨。
記者注意到,此時有不少88路車經過,但他們都沒動彈。"88路各支線也能到重汽技術中心,可不能刷月票,還是等等142路車吧,省一塊錢。" 村民姜女士是大西村的,她每天5點起床,吃完早飯后步行十幾分鐘穿過馬路來這里等142路車。天冷,她不停地跺腳。"能不能申請88路有幾條線也能刷月票?"姜女士說,大家都想省這一元車票,以至于每天的142路車都擠得不像話。6點左右,142路車到站,車上已站得滿滿的,姜女士在前門刷了6張月票,其他5人從后門上。最后擠上車的她只能將提包緊緊抱在胸前。
上午6點半到6點40之間,這個站牌下先后有40個進城做家政的村民來等車。直到7點,進城人潮退去。他們說,再晚就得趕上城區大堵車,上班必定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