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頂竟有直徑3米的坑洞?小石頭馱著大石頭屹立于山間,是什么力量形成這種奇特的“疊羅漢”景象?整條河道的石頭又是為何規則分布……9月22日到24日,嶗山風景區管理局組織來自全國各地的70多位地質專家進入嶗山探秘。與會專家就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相關問題開展了學術交流,記者跟隨專家的腳步,去探究您所不知道的嶗山奇景。
冰川遺跡都分布在哪
巨峰:嶗山古冰川遺跡密集區,有古冰川拖動作用形成的林立的山峰、刃脊、門、崮(巨峰兩側),有大大小小的冰臼,有大小不一的古冰川疊架的石洞,有冰斗、U型谷,更有古冰川磨蝕而成的大片磨光面。
上清宮:上清宮所在的位置為兩個冰磧堤的交會處,在上清宮周圍,均有巨型冰磧礫石分布,左偏院內一巨礫占據了半個庭院。
華嚴寺:建在古冰川的終磧堤上,人們攀登該寺時,就是在冰磧巨礫中穿行。
太平宮:其周圍遍布冰磧物,附近的猶龍洞、白龍洞等都是由古冰磧物堆積而成。
白云洞:由三塊不同巖性的巨石天然構架而成,洞深寬各有十五六米。三塊巨石為古冰川搬運而來的冰磧礫石,這是嶗山在第四紀時期發生古冰川作用的有力證據之一。
嶗山有古冰川活動軌跡
9月23日一大早,記者趕赴嶗山景區,跟隨70多名專家學者踏上了尋找嶗山冰川遺跡的探索路。
“這里的山谷走勢像字母U ,這是由于冰川侵蝕和展寬而形成的槽谷,如果是泥石流作用只能形成V 型,這也是冰川地貌的一個有力印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教授趙松齡解釋說。在南線華嚴寺景區附近,能見到一條條石頭堆成的“石河”,這些光滑的石塊堆積在山谷中央,沿著山谷走勢自上而下,像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推動著它們前進,而這條“石河”也正是嶗山古冰川活動的軌跡。“嶗山土壤并不肥沃,周圍山頂也沒有大型水源,沒有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條件,唯有冰川融化山石滾動才能解釋‘石河’現象。”趙松齡解釋說,他是最早研究嶗山冰川遺跡地貌的學者,進出嶗山多次,11年間他已經完成了四五部著作。
發現一塊巨型的冰臼
在記者跟隨專家探訪的過程中,一些奇形怪狀、令人費解的石頭也吸引了專家們。乘坐纜車的途中,一塊巨大的石頭吸引了專家們的注意。這塊巨大巖石已經位居半山的制高點,但是它的頂部卻分布著形狀不規則的坑洞,而這些坑洞就是冰川地貌的有力證據—— 冰臼。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興永帶著記者和專家們,在巨峰游覽區腹地找到了一塊巨型的冰臼,這個冰臼位于一塊高約3米的石頭上,直徑70公分左右,爬上石頭觀測的專家們看到這個大型的冰臼后,無一不露出驚訝的表情。而這個大的冰臼旁邊還有一個小型的圓洞,有人從形狀來推測這個小型的坑洞是人為造成的,用來插木桿等東西。仔細看,這一個個大坑,像放大版的“蒜臼子”,坑內積水很深,有專家找來一根木棍插下去,一米多長的木棍插下去很快沉沒下去,專家抽出來一測:約70公分深。而如果碰上干涸的季節,坑內的草種會趁勢生長發芽,鉆出坑來。
“盛冰期前,是冰川形成和發展時期,以形成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為主;冰盛期后,氣候轉暖,冰川融化,冰融水對冰川底部基巖和漂礫沖蝕,以形成冰臼、冰椅石、融水痕等冰融水沖蝕地貌、冰川堆積地貌、冰水沉積地貌為主。”專家介紹。而“冰臼”單純從其生成原理來推斷,可以還原到當年,這塊巨石的頂部上面,有一塊巨大的冰川,從冰川上流下的水滴落在巖石上,逐漸形成了這些坑洞。如此看來,冰臼是證實嶗山冰川地貌的最有力證據。
無獨有偶,在太清景區索道附近,徐興永發現了兩個冰臼,其中一個直徑3米,深2米左右;另外一個直徑4米,深1.8米左右。說明這些冰臼在景區的分布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廣泛存在。
小石馱著大石屹立于山間
走在嶗山景區,經常能見到各種橫空而出的石頭,小石頭馱著大石頭屹立于山間,行成一種奇特的疊羅漢景觀,到底是什么力量讓巨石呈現出這樣的狀態呢?
“其實我們腳下的路,就是在弧形巨石脊背上開辟的,我們登山的過程就是從一組巨石攀到另一組上面,如果能夠凌空俯瞰這個區域,你們就會發現石階完全修建在一個‘堤壩’上,又叫做側磧,而這些巨石則叫做漂礫。”徐興永解釋說,漂礫是冰漬石塊的統稱,嶗山的古冰川漂礫大小極其懸殊,有的只有拳頭大小,有的則比房子還要大。現已發現的嶗山漂礫有的在山頂,有的卻進入了黃海形成小島,搬運距離可達數公里的范圍。
“嶗山比比皆是的飛來石,就是冰川逐漸消融時,石塊被異地搬運沉積形成的。”徐興永指著路邊兩塊色彩紅白各異、上大下小的石塊組合告訴記者,由顏色可斷定這兩塊石頭質地不同,上面這塊就是隨著冰川長距離搬運,等冰川消融時,“啪”地落在下面這塊上,而形成的獨特景觀。
專家進一步解釋說:“有的巨石上面呈現出紅色,而下面卻是灰色,如果不是冰川作用,光靠雨水沖刷作用,上面的石頭是走不了這么遠,而這就是冰川作用。”
嶗山為何茶香水甜
“嶗山水為什么甜,嶗山茶為什么甘爽清香,都跟嶗山古冰川地貌分不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研究員韓同林介紹說。在中國大陸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并因古冰川的動力作用塑造出特殊的自然景觀。
在考察過程中,專家們發現嶗山石主要以花崗巖為主,冰川作用下石頭縫隙大,雨水透過砂石流下來,吸收了巖石中的營養物質,使嶗山的水特別甘甜。而且在嶗山里種植的櫻桃、水蜜桃和各種瓜果也比別處甜些,跟地面沉積的沙土有分不開的關系。
根據前期研究,這些沙土就是冰川期形成的冰磧物。由于冰川的搬運能力極強,融化時攜帶泥沙、礦物質和藻類物質一起流動并慢慢沉積,冰磧物中的鉀、鈣、鍶、鎂、鈉、硒等微量元素在雨水沖刷下,慢慢淋濾到了周圍的土壤中,對嶗山區域的種植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9月23日下午,嶗山風景區管理局組織有關專家召開了嶗山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嶗山作為國家首批國家風景名勝區,具有國內乃至國際典型意義的花崗巖地貌類型及白堊紀海相地層典型剖面、特別是發育中國東部最為典型、系統的第四紀冰川遺跡等國內乃至國際罕見地質遺跡,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普及教育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
申報嶗山國家(世界)地質公園,對提高嶗山的科學品質和科學內涵、保護嶗山地質遺跡、提高嶗山乃至青島知名度、建設“嶗山國際標準的旅游度假區”等具有重要意義。
徐興永表示,嶗山完全具備申請國家地質公園的科研資質,嶗山冰川研究團隊將利用四年的時間完成中國國家(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
文/記者 李敏 圖/記者 李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