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歲的鵬鵬(化名)的媽媽怎么也不會想到,把孩子養得白白胖胖,反而讓他小小年紀就得了心肌梗塞。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今年心臟日的主題是“娛樂健康,年輕心臟”。28日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幾年急性心肌梗塞發病有年輕化趨勢,一半以上為年輕人 ,其中熬夜、飲食不均衡等不良生活習慣成發病主因。而在2012年的居民死亡報告中,心臟病已經超過惡性腫瘤首次成為居民致死的頭號殺手,去年因為心臟病死亡的人數已經達到16096人。
15歲孩子突發心肌梗塞
15歲的鵬鵬在島城上初中,身高一米六八的他,體重卻達到了82公斤。一天體育課做俯臥撐的時候,鵬鵬突然胸悶、心痛,被老師發現后送往醫院。接診醫生檢查后發現他是急性心肌梗塞,做了一系列緊急治療,孩子才慢慢脫險。
市立醫院心內科主任王晏平說,醫生了解到,鵬鵬從小喜食快餐,平時吃飯多吃肉類,又不愛運動,所以越來越胖。“這位患者是市立醫院接診過的最小的心肌梗塞患者了,肥胖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因為肥胖,體內血脂相對較高,血液黏稠度也偏高,一旦運動過量,會使得血壓突然升高,從而導致冠狀動脈狹窄局部血流緩慢,極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
“我們這里也接診過十幾歲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青醫附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松說,從接診情況看,急性心肌梗塞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跟遺傳、個人體質以及飲食均衡程度都有很大關系。
通宵上網小伙大面積心梗
“之前一說心臟病就覺得是老年人得的,現在小伙子也有患心臟病的。”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呂振乾說,前段時間,他們接診了一名23歲的小伙子,這名小伙子并沒有什么基礎病,就突然出現心梗。
據介紹,這名小伙平時喜歡上網,連著在網吧通宵了兩天后,胸部痛得厲害,而且大汗淋漓,送到醫院時 ,已經大面積心梗 。“后來雖然搶救過來了,不過心功能已經受損。”呂振乾稱。
王晏平從1982年開始在市立醫院大內科做心臟臨床醫生。她說,30多年前,急性心肌梗塞并不常見,每年僅有幾例,多為風濕性心臟病。現在越來越高發,逐漸成為心臟病中最主要的病種。醫院的心臟病患者中,三分之二以上為急性心肌梗塞。
最近,一名29歲的出租車司機給王晏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位患者長期上夜班跑出租,有一天凌晨他在路邊吃了燒烤、喝了啤酒,之后就感覺心臟痛,呼吸不暢。于是開車到了我們醫院。到了急診室,還沒掛號,就一頭栽倒不省人事。”王晏平說,幸虧是在醫院,醫護人員為他進行了緊急電除顫,做了六七次才搶救過來 ,判斷為急性心肌梗塞引發的猝死癥狀。
記者了解到,急性心肌梗塞又叫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壞死。臨床表現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急性循環功能障礙、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發熱等癥狀。
成島城居民頭號健康殺手
記者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 ,2012年心臟病是青壯年第三大死因,其中急性心梗成為青壯年心臟病死亡的主要死因;2012年青島市居民死亡因素中,心臟病首次超過惡性腫瘤成為青島市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共1609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導致的死亡人數為5299人。
“每年僅我們本部門診上接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就有200例左右,這個數量比幾年前翻了2~3倍。”王晏平說,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是年輕人。“20多歲的年輕人,比如司機、白領、學生,成為其中的主要群體。”王晏平分析說,心肌梗塞的發病人群年輕化的誘因主要有幾點:一是高熱量、高脂肪食品過量攝入,導致肥胖;其次,精神壓力大情緒易激動的人,肌體長時間處于高代謝和高分解狀態,不僅可使心肌耗氧量猛增 ,加重心肌缺血,而且還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收縮致心肌缺血而壞死;再次,飲食、作息不規律者,特別是暴飲暴食、抽煙喝酒、喜食肉類、常熬夜的人群容易使血液攜帶氧的能力下降,從而加重心肌缺血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并導致急性心肌梗塞。
“因此提醒各位,一定要從年輕就注意自己的心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發病即使是治好了,心肌也已經缺損,以后的生活質量可能會下降,或者反復心梗。”王晏平說,一旦發現有急性心肌梗塞癥狀一定要及時就診。
記者 郭玉華 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