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衛波
作為我省備戰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獎”的15臺重點劇目之一,由山東省雜技團花費兩年多時間傾力打造的大型魔幻雜技劇《聊齋遺夢》目前正在進行最后的修改提升。10月9日、10日,這部雜技技藝與神話傳奇意境充分融合的雜技劇將正式登上十藝節舞臺。
展現神奇的東方魅力
《聊齋遺夢》講述了“狐仙”與“書生”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狐仙”和“書生”相愛,卻遭蛇妖百般阻撓,蛇妖收買判官徇私枉法害死書生。狐仙用靈丹救了書生一命,自己卻玉殞香消。
據山東省雜技團團長姚建國介紹,《聊齋遺夢》的創作靈感來源于2008年省雜技團在國際市場演出的大型雜技主題晚會《東方神奇》。《聊齋遺夢》于2011年9月立項,2012年3月創作團隊成立,劇本前后進行了3次大規模修改,目前正在進行最后的整理工作。
作為一部魔幻雜技劇,雜技仍是《聊齋遺夢》的主體,在這方面,三獲世界雜技最高獎“金小丑”獎的省雜有足夠的底氣。在這部劇中,曾獲得世界雜技最高獎“金小丑”獎、上過央視春晚的省雜傳統強項“蹬人”,出現在全劇最高潮歡快的氛圍中;在表現人世間的場景里,傳統雜技項目抖空竹、戴草帽等接連上演;而在表現狐仙鬼魅世界的時候,女演員有長達4分鐘的高空驚險表演,將高難度與可看性巧妙結合。另外,《聊齋遺夢》將雜技融入劇情、融入舞蹈也是一大特色。為了提高演員的表現力,省雜技團專門邀請專家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戲曲和現代舞專業培訓。
期待成為山東新名片
姚建國介紹,雜技劇《聊齋遺夢》不僅是為備戰十藝節而做,更主要的是,依托十藝節這個平臺,將此劇打造成為展示山東文化特色的坐地旅游演出品牌。
作為山東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聊齋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其魔幻現實主義題材的性質也非常適合魔幻雜技劇。《聊齋遺夢》在“狐仙”和“書生”愛情的引領下,擴充了聊齋故事中諸如書生、判官、蛇妖、地獄這些典型的代表元素,將雜技技藝與神話傳奇的意境充分融合。
為了取得更好的舞臺效果,《聊齋遺夢》的舞美設計在雜技領域首用了3D技術,《聊齋遺夢》通過LED大屏使平面的真實舞臺出現3D效果,“我們的目標是做成電影大片的感覺,讓這部劇成為省雜技團的拳頭之一。”姚建國說。“舞臺乃至燈光都是按聊齋里面的故事情節進行設計的,讓觀眾入場先入戲,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審美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