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人物·南京大屠殺76周年紀念特稿
□ 本報記者 陳巨慧 王新蕾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用罪惡的刺刀挑開了世界文明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一頁。
30多萬手無寸鐵的民眾頃刻化為無辜冤魂,成千上萬的婦女身遭無盡凌辱,肆無忌憚地搶劫、焚燒恣意蔓延,日軍長達6周的恐怖暴行,讓“六朝古都”南京變成了一座“死城”。
遭遇這場劫難的并不只是南京同胞,根系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在這座喋血孤城中共歷生死存亡。有這樣一些山東人,他們不僅是南京大屠殺的見證者,還是忠實的記錄者、英勇的施救者、無私的捐助者。
在南京大屠殺76周年紀念日將臨之際,本報記者歷時兩周,奔走于濟南、南京、上海之間,搜尋珍貴的歷史檔案,傾聽當事者及其后人對那段恥辱與苦難交織時空的記憶,復原山東人視角下的血色南京。
轟炸——
血雨腥風中的奔忙
12月3日,記者抵達南京。霧霾籠罩下的南京,繁華依舊。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難辨端頂,“輕紗”朦朧,難掩玻光琉彩。然而,76年前的這一刻,這座城卻在不時響起的防空警報中,經歷著浩劫降臨前的“陣痛”。
“十二月三日,舊歷十一月一日,至署,至苜蓿園。敵機兩度來襲擲彈,陶使返漢。
十二月四日,至署,高銘烈來。敵機來襲投彈,丹陽、溧水均失守,郵差通知各路交通有阻,發出信件存局無發出定期,寄來信件亦停送。
十二月五日,星期,至署。早十時許,日機來擲彈。張云榭來。
十二月六日,至署。日機來襲七次,張云榭辭西行,句容有失守訊!边@是1937年,時任德國駐中國大使陶德曼秘書的孫積誠,在《金陵日記》中極為簡潔的記錄。當時,德國大使陶德曼正為中日和談奔走斡旋,使館高級官員及重要文卷均臨時遷往上海,南京僅留秘書一名,辦公廳德籍人員二人,華籍人員一人,辦理當地僑民有關事務,孫積誠便在留守南京之列。
在孫積誠晚年親述、侄子孫金銘整理的自傳體回憶錄《海洋一滴》里,記錄了南京淪陷前夕的一幕:“日軍未到之前,城內早一片混亂,所謂高等人物已經搬遷一空,一般市民亦各就力所能及,謀求自保,一部分外僑組織所謂國際委員會,劃定山西路一帶住宅區為難民區,收容逃難人民,許多鳳去樓空的華貴住宅一時成為難民收容所!
此時,經由孫積誠引薦,成為西門子公司在華辦事處經理約翰·拉貝秘書的山東老鄉韓湘琳,剛被委任南京安全區/難民區國際委員會糧食委員會主任之職,在車輛短缺、炸彈橫飛的困境下,肩負起為難民區購買、運輸糧食的重任,為南京存儲生命的火種。
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以下簡稱拉貝紀念館)調研組原負責人肖昭華老師介紹:“韓湘琳1906年出生于山東省臨淄縣魏家莊,幼年是個放牛娃,曾就讀于齊魯大學經濟系。大學二年級后,由于經濟困難等原因輟學。22歲時與畢業于山東某大學家政系的鄒翠珍結婚。1937年10月,日軍開始對南京狂轟濫炸,德國大使館敦促拉貝撤離南京。拉貝考慮再三,認為不能丟下西門子員工不管,決定留守,韓湘琳堅持相伴。西門子公司提前發放工資,以便員工疏散家屬,韓夫人鄒翠珍也決心帶著兩個兒子與韓湘琳生死與共!毙ふ讶A告訴記者,韓湘琳也是拉貝所居的小粉橋1號西門子難民收容所的所長,他率領其他員工四處采購材料建造防空洞,還特制了一面球場大的巨幅德國納粹旗,撐在院子里,以警示日本飛機注意德日的同盟關系,這里不得轟炸。
“韓(湘琳)先生決心與我同甘共苦。這也是我對他唯一的期望。他是一個正直的人!”拉貝在日記里毫不吝嗇對韓湘琳的贊賞,此外,另有90多處提及他。
隨著侵華日軍一步步逼近,南京城內的氣氛愈發緊張。12月8日,德國大使館得知日軍預計將于一兩日內入城,恐有一時騷亂,遂安排使館留守人員一起登上暫泊南京下關江面的客輪,擬候日軍入城后,隨即交涉返回城內辦公地址。
然而,血雨腥風下,江面又怎得安寧?
12月11日下午3時許,移居黃浦輪的孫積誠,即遭到了來自兩岸的炮襲!按浇鋸椛醵,幸無命中者。急起錨開行仍追擊不已。溯江而上四十余里,始出火線,晚間又開回原泊處,拖躉船同行。”
12月12日午后,多架日機向江面上停泊的各輪船連續轟炸五六個小時,“以黃浦附近論,落彈已廿余枚,英艦開槍炮抵御,不無效果,美艦潘納號被炸沉,美孚三輪起火”,船上的中國難民紛紛逃離,“哭喊沸騰,皇皇無路”,外僑則經協商登上了英國的炮艦。晚上,黃浦輪停靠在長江北岸,讓老百姓下船自己尋找安全之地。孫積誠來到德國使館的一艘小汽艇上!耙挂粫r許,日機又來,上岸入蘆葦叢中暫避,淤泥沒踝,可謂狼狽。機聲遠去,始返船。自午至夜,迄未得食!
饑寒交迫的孫積誠,自覺狼狽不堪,卻無從得知,南京城內,他的同鄉好友韓湘琳與數十萬未能逃出城的難民正在遭受著怎樣的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