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京——
荒涼非想象所及
日軍在血腥大屠殺的同時,也開始有計劃地對南京進行嚴密的新聞封鎖,南京成了全世界新聞視野以外的一個被隔絕、被孤立、被封閉的城市。全世界所能得到的,只能是經過日軍當局嚴格審查過、由日本新聞傳媒記者發出的“南京獲得新生”、“南京一片祥和”、“南京人民喜迎解放、感激皇軍恩德”的消息。輾轉奔赴上海的孫積誠,也自然無法獲悉南京的真相。
直到1938年1月9日,德使館與日方多次接洽后,才得到使館人員重返南京的許可,此時距南京陷落近一月。孫積誠在《海洋一滴》中回憶,“在滬時已有南京慘劫傳聞,上岸后見一片荒涼情景,絕非想象所能及,自下關至城內住宅區數十里途中,除日軍崗哨及若干游散日兵外,絕無行人,城垣附近房屋均經焚毀,殘垣斷壁,成為一片瓦礫場,所經街巷,無論往日繁盛市場或人煙稠密地區,一概關門閉戶,既無人聲,也無炊煙。進入所謂難民區后,除房屋較為完整外,大致情況并無差異。”不知此情此景,是否讓孫積誠對堅守城內的韓湘琳多了幾分掛牽?
其實,在日軍喪心病狂大屠殺的悲慘歲月里,西門子難民收容所是安全區、也是整個南京最為安全的地方,難民無一人被日軍殘害。“難民對拉貝先生特別感恩,韓湘琳將難民們發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先后寫了三份感謝信,報送西門子總部,另謄抄一份難民登記表和感謝信送給拉貝先生。在130多戶難民中,124人在感謝信后簽上自己的名字。”肖昭華說,1938年2月,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被迫撤銷,改名為南京難民區國際救濟委員會,拉貝奉召返回德國。拉貝特地寫信給韓湘琳等人表示感謝,相約保持聯系,今后如有機會,將繼續聘用。2月21日,人們送別拉貝,韓湘琳夫婦帶著兩個兒子到會相送,并在感謝信上簽名。
“拉貝先生致答辭時強調:我們的工作是捍衛人道主義權利的偉大事業。‘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忠實友好地幫助我們的中國朋友們。我們委員會各部門的實際工作都是中國人做的。我的中國朋友們,為我們委員會工作經常要冒著生命危險。你們的工作將會載入南京的歷史史冊,對此我深信不疑。’這番話用在韓湘琳身上,也是十分恰當的。”肖昭華說。
感恩——
歷史貢獻將進一步挖掘
拉貝離開后,韓湘琳一家留居小粉橋1號。據韓湘琳之子韓克仁生前寫給拉貝紀念館調研組的回信記載,拉貝離開南京回國時,他的房主是謝家聲,當時在重慶,“經由同意,拉貝將他住的房子交由我父親看管,于是我們一家搬了進去。”
局勢穩定后,韓湘琳與故交孫積誠頻繁往來。據統計,“韓湘琳”這個名字在《金陵日記》中出現的次數有91次之多。
韓湘琳一家在小粉橋1號一直住到1946年,期間,女兒韓云慧及小兒子韓克鐸相繼出生。12月5日,記者趕到韓云慧女士位于上海的家中。
73歲的韓云慧,說起話來親和溫柔,記者問她是否繼承了父親的“好脾氣”,她卻連連擺手,自謙地表示“差得遠”。她告訴記者,自己是1940年出生的,對于南京大屠殺時的經歷,他很少聽父母講起,讓她記憶猶新的是幼年時院子鐵門上的刺刀洞。“父親說,那是日本人刺的。日本人要進來,不停地敲門,傭人去匯報時,敲門人等不及了大發脾氣,用刺刀刺了兩刀。那扇鐵門直至我家搬走,仍留有兩個刺刀洞。”
韓云慧家保留著不少老照片,有她自己的童真照,有她與母親、兄弟的合影,卻極少見到一家之主韓湘琳。韓云慧解釋說,因為這些照片都出自父親之手,他非常喜歡攝影,當時有一部很不錯的照相機。解放后,父親失業時,無奈中把相機賣了,換來的錢全家人吃了一年。
“除攝影外,父親還有很多愛好,他喜歡刻圖章,小時候每到端午節,他都會給我們做漂亮的蛋雕。他非常喜歡聽戲、唱戲,在小粉橋1號住時,他還專門請了戲班子來唱大戲,那時家里還有很多他收藏的戲服。父親也是一位很幽默風趣的人,1985年,他患病住院時,還常跟護士開玩笑。”韓云慧說。
記者詢問韓湘琳是否跟他們提起過孫積誠這個老朋友,韓云慧思索過后,搖了搖頭。記者致電孫積誠的兒子孫善裀與外孫女張同霽,他們也未曾聽老人提起過韓湘琳。但在孫金銘替四叔孫積誠整理的日記索引中,記者發現,1959年6月,孫積誠曾與韓湘琳一同吃飯。1961年9月的日記中,則詳細記錄了韓湘琳的地址“南京上海路華新巷八號”,工作單位“南大圖書館”。對于這位同鄉老友,老人時有掛牽。
“在南京大屠殺中,韓湘琳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孫積誠雖有近一個月的時間不在南京,沒有直接看到許許多多血腥的事實,但他每天都在記錄耳聞、傳聞,這些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地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悲慘歷史,拉貝先生在南京難民區工作只有70幾天,孫積誠日記的時間跨度更大,《海洋一滴》與《金陵日記》都非常珍貴。”肖昭華說,還有一位山東人、義和東磚瓦廠的老板孫耀三,捐贈了兩輛汽車和一批糧食、汽油,這是國際委員會收到的最早一批捐助,他也被拉貝稱為“我的施主”。
拉貝紀念館主任楊善友說:“這些山東人對南京大屠殺期間施救工作的貢獻,應該深入地挖掘。拉貝紀念館對施救方始終沒有忘記,自2008年著手調研韓湘琳的事跡,2009年起廣泛征集中方施救者資料以來,我們作了極大的努力。南京大屠殺中還有許多山東人,他們的情況目前我們還了解得不夠,我們也希望與山東的媒體繼續合作,進一步挖掘他們的歷史貢獻。”
(感謝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山東省檔案館、孫積誠侄孫孫衛東為本文完成所提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