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秘官員患抑郁癥現象:升遷前后成病癥高發節點
官員患抑郁癥,一直以來總帶有一絲隱秘性,但是連續不斷的官員因抑郁而自殺的事件,反向催化了社會公眾對這一群體的關注。
是什么導致官員群體易發、高發抑郁癥?他們為什么或懼怕或羞于公開自己的病情?如何才能解開官員抑郁自殺的魔咒?我國公安部專家、浙江心理學專家趙國秋從2007年開始一直擔任浙江省公務員心理援助項目的牽頭人。他主導的最新一項抽樣調查表明,“公務員心理健康水平不夠高,幸福指數不夠高,壓力比較大,職業倦怠程度比較高”,而這種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
其實官員是一個比較特殊敏感的群體。社會應公正地看待這個群體,甚至給他們更多關愛,而不是對他們抱以偏見,先入為主。
“縣長住進精神病院
不是笑話嗎”
“你干的這叫什么事?誰讓你這么做的?我讓你怎么做賬你就怎么做!”作為某縣領導秘書的楊柳,三年前的這個時候,他睡眠很少,經常在夢里遭受領導的呵斥,在恐懼中驚醒。然后他額頭冒汗,身心俱疲,睜著眼呆坐到天亮。
在體制內摸爬滾打了11年的楊柳,為人老實忠厚,很受身邊人的尊敬。在三年前該縣某領導培養“苗子”的一場選拔中,楊柳來到領導身邊做秘書,重點管理財務。
可是讓楊柳沒想到的是,新工作沒有計劃性和規律性,并且一旦干不好,領導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更甚的是,領導經常要求楊柳違規操作一些賬目。強勢的領導還要挾他,要是讓別人知道了,“我會讓你死得很難堪!”
“后來,那些賬目越來越過分,我實在看不下去了,良心也備受煎熬。”楊柳提出換工作,甚至辭職,但因為他已經掌握了一些事情,領導說啥都不放人。
“這種情況持續了大半年,到后來我連自殺的念頭都有了,先后住了兩次醫院,最終被確診為抑郁癥。”
回想起那段時光,楊柳至今仍心有余悸。“單位里的事情我不敢向任何人傾訴,包括父母、老婆。我做了那么多見不得人的事兒,領導的威脅,再加上我良心的譴責,巨大的壓力讓我喘不過氣來,我先后兩次想自殺了事。”
最終,患病的楊柳還是換了一份工作,因為他公開了自己的抑郁癥病情,幾近放棄了前途。現在的他基本上恢復得差不多了。“抑郁癥讓我痛不欲生,今生我絕不再踏入官場半步。”
對于像楊柳這樣的抑郁癥患者,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許毅早已司空見慣。他所屬的科室,每天接診患者200多名,一年下來近7萬人次,其中被確診為抑郁癥的大約占60%,其中約一半是公務員。
南方某縣的一位縣長患有重度抑郁癥,許毅還專門為他會診過,當時縣長病情已經非常嚴重,許毅建議縣長馬上住院治療,但縣長的妻子堅決不同意,說:“一個縣長住進精神病醫院,那不成了全縣的笑話嗎?”
許毅向其家人交待,要24小時陪同身邊,不要把他當縣長,就當個普通病人,切勿讓他單獨外出。縣長的兒子個頭很高、很魁梧,“當你和父親走在馬路上時,一定要擋在外面,免得讓父親被汽車撞到。”許毅專門叮囑過。
但是,悲劇還是發生了。有一天,該縣長獨自一人外出,撞到汽車上,自殺了。
很了解浙江省市縣鄉四級公務員心理健康狀況摸底調查研究的趙國秋說:“所有的數據,都存在我的電腦里,但是不允許對外公布。不過研究結果已經以正式的文本報給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了,總體來看不太樂觀。”
身為浙江省首席精神衛生專家,許毅很能理解抑郁癥等精神患者的痛苦。從醫學專業角度分析,抑郁癥是一種成因復雜的“心病”,患者平時與常人無異,官員則更為隱蔽,但一旦發作,會令人痛苦煎熬、生不如死。
據統計,現在中國大約有1億人患有精神抑郁癥,不過到醫院就診的不到十分之一,大多數人都在“熬著過日子”,尤其是本身就講究低調的官員群體,他們的隱秘,正在加速這一患病群體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