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已去,精神長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的日子里,山東人民更加懷念他。鄧小平同志生前多次來山東,他對山東各項事業的發展給予的極大關注,對勤勞樸實的山東人民給予的無限關懷,一直銘刻在山東人民的心中。
勝利是和人民支持分不開的
鄧小平同志戎馬半生,身經百戰。其中最艱苦、最具戰略意義也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劉鄧大軍飛渡黃河,進行魯西南戰役,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
抗日戰爭勝利后不久,國民黨蔣介石就發動了全面內戰。在全面軍事進攻失敗后,又改向山東、陜北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并從晉西風陵渡至山東濟南,以黃河為界設置一條防線,企圖以黃河天險代替“四十萬大軍”。這是一個針對晉冀魯豫解放區的所謂“黃河戰略”。
根據黨中央、毛澤東同志制定的“大舉進攻,經略中原”的戰略方針和“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周密部署,劉鄧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10時許,以雷霆萬鈞之勢,在魯西壽張東之張秋鎮至濮縣南之臨濮集150公里長的河面上發起強攻。號稱能抵40萬大軍的“黃河防線”被我軍一舉突破。
劉鄧大軍一舉突破黃河天險,極大地震驚了國民黨統帥部。蔣介石調兵遣將,企圖逼迫劉鄧大軍背水決戰,全殲我軍于黃河與運河交叉的三角地帶。
面對強敵和不利局勢,鄧小平和劉伯承同志認真研究敵情,制定了“攻其一點,誘敵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的作戰方案,決心抓住戰機,立即發起魯西南戰役。
從7月5日開始,劉鄧指揮所部先后攻克曹縣、鄆城、定陶,并將進至巨野地區的敵軍團團包圍起來。從7月15日至27日,劉鄧指揮所部發起了魯西南戰役的關鍵戰斗,這場在魯西南大地上進行的為期28天的魯西南戰役,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9個半旅5.6萬人。魯西南戰役的勝利,打亂了蔣介石以“黃河戰略”為中心的整個軍事部署,開通了我軍挺進中原的前門和通道。
8月7日夜,鄧小平、劉伯承同志告別了依依不舍的老區人民,率領12萬大軍,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兵分三路,突然甩開敵人,由山東進入河南,跨過隴海鐵路,走上千里躍進、逐鹿中原的艱苦征程。可以說,幾年后三軍逐鹿中原,決戰淮海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就是由劉鄧大軍的魯西南戰役拉開的序幕。
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天險的勝利,是與魯西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分不開的。戰斗中,沿黃各級黨組織和黃河指揮部領導人民群眾,造船、架橋、抬擔架、送軍糧,男女老少齊上陣。鄧小平曾深情地說:“冀魯豫是個好戰場,我軍到哪里都有翻身群眾支持,到哪里都有糧食吃。我軍取得的勝利是和邊區人民的支持分不開的。”
把生產搞上去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這是鄧小平同志講得最多、反復闡述的一個重要思想。建國以后,鄧小平同志多次來山東視察指導工作,他在講話中,無不強調要以實事求是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搞好經濟建設。
1957年6月17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決定對右派進攻實行反擊。鄧小平在濟南珍珠泉禮堂出席了省級機關黨員干部大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
回顧當年鄧小平在珍珠泉禮堂的講話,我們不能不由衷地敬佩他當時的冷靜和對問題的深刻認識。他在闡述了整風的目的、任務和反右的方針、原則之后,說:“思想問題不能靠壓,只能以理服人。”他特別告誡大家:“現在要防止不講理的現象,靠壓是壓不服的,要講理,要駁倒人家的論點。”“不要把中間分子當成右派”,“中間分子就是出出氣,罵得多,罵得痛快,但沒有別的目的,不能亂打仗”。
1964年4月,齊魯大地春意萌動,乍暖還寒。鄧小平、彭真等同志在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等省委負責同志的陪同下,到了曲阜孔府等作短暫參觀后,直接返回濟南,下午在南郊賓館聽取了山東工作情況的匯報。
當匯報到1963年的災情比1962年重,但形勢還是一年好于一年,糧食產量比1962年增多時,小平同志說:“這是工作因素。”言語中包含著對山東工作的肯定。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是小平同志這次來山東比較關心的問題,當匯報到這一問題時,他說:“臺田搞好了也能高產。”“能機井的地方多打機井。”“要多疏通河道,多做田間工作,不但解決澇的問題,還要解決旱的問題。”“引黃河水問題還未解決,山區、膠東、魯南要搞水土保持”。小平同志對農業非常關心,講得很具體,使地方工作的同志,包括長期從事農業工作的同志也無不欽佩。他強調的“把生產搞上去,以生產為綱",始終體現著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精神。
根本的問題是選擇接班人
1979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正處在起步階段。這一年,鄧小平同志來到山東,下榻在青島八大關山海關路9號。
端正思想路線、解決組織路線,是鄧小平同志這次在山東講的一個話題。
7月28日上午,小平同志在青島八大關匯泉小禮堂聽取了山東省委第一書記白如冰代表省委所作的工作匯報。
粉碎“四人幫”以來,鄧小平同志在糾正“兩個凡是”、重新確立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路線問題方面,花費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極左思潮的影響,重新確立的黨的路線方針還沒有完全深入人心,“兩個凡是”的迷霧在不少地方,特別在山東還沒有完全消散。
小平同志借聽匯報之時,委婉但是十分深刻地提出了批評,他說:“真理標準的討論,越看越重要,越看意義越大,這個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好。沒有解決好,就要好好解決。這個問題不解決,思想不解放,實現四化的思想基礎是不牢固的。”“思想路線問題不解決,政治路線不能貫徹,說擁護政治路線是假的”。第二天,小平同志在接見海軍黨委擴大會議全體代表時,再度強調了這個問題。
在講過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后,小平同志又講了組織路線,他說:“現在要明確提出解決組織路線問題。組織路線最根本的是選拔、培養接班人。我們粉碎‘四人幫’后,落實了政策,把老同志請回來,這一段必須這樣做。但老同志有個自然規律——歲數大了,”他停頓了一下,看了看周圍的幾位同志,然后對坐在自己右側的省委書記趙林說:“我75了,你也70多了”,接著又轉頭對左側的白如冰同志說:“你也不小了,我們這個房子里年輕人不多。”說到這里,鄧小平同志有力地揮動右手大聲地說:“根本的問題、百年大計的問題、對黨負責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選擇接班人。不能等,從現在開始。”
山東的黨政軍領導有幸首先聆聽鄧小平同志關于解決組織路線和接班人問題的深刻而又具體的指示,這為以后幾年山東解決組織路線問題,抓好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干部隊伍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鄧小平同志離開山東以后,山東省委按照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和中央有關政策,加快組織路線問題解決的步伐,重點突出接班人問題,抓好各級領導班子的調整、選配,清除“四人幫”幫派體系及其殘余。到1982年底,全省各級領導班子基本都按鄧小平同志指示精神和中央有關政策調整完畢,一大批四五十歲甚至三四十歲的年輕干部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各級領導班子形成合理、科學的梯隊結構,班子建設、隊伍建設逐步走向正軌。
解放思想 發展經濟
解放思想,發展經濟,是鄧小平同志1979年來山東時反復講的又一個話題。他對省委負責同志說:“解放思想,不僅高級領導機關,一個生產隊都有個解放思想的問題。搞多種經營,增加收入,增產創收,不解放思想就解決不了。”聯系到山東實際,他說:“山東海岸線很長,產魚不少,條件很好,可以搞現代化遠洋捕撈。對蝦主要生產在你們這里,可以出口,可以搞冷藏。”他說,福建買了兩只千噸的冷藏船,直接對東南亞出口,一年就賺回來了。山東也可以這樣搞嘛!
魯西南是當年鄧小平同志戰斗過的革命老區,他對這里的情況也很關切。他對省委負責同志說:“金鄉、魚臺一帶坑坑洼洼,水面大,可以利用起來養魚,搞養殖,收入比種莊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