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火化場,大家紛紛從停穩的車輛上下來,步行來到火化車間門前,孝子和孝親們快步將手中那一株點燃著的香火插放到燒紙香爐之處叩頭跪拜,緊接著,伴隨著一陣長時間的炮聲在場內響起,這時,火化車間大門已經敞開,火化工將一輛運送尸體的四輪單車推置門口,接過孝子手中的火化證明信后,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將死者從尸體箱中抬出放在單車之上,向火化口推去,也就從這一時起,孝子孝親們頃刻間哭喊著一齊涌向這四輪小單車,霎時,失聲痛哭的哀嚎聲灌滿了整個火化大廳,上前幫忙的鄉親們一邊攙扶著痛哭流涕的孝親,一邊哽咽地進行著勸說,看著眼前的一切,悲痛的眼淚也不由自主的從他們的眼眶里流淌了出來;鸹た吹酱饲榇司埃说赖貫樾⒂H們滯留了一定的道別時間后,婉言請出了大家開始了火化工作。大家哽咽著走出大廳。之后孝子在大家的陪同下來到專用門店,為故去的親人挑選骨灰盒,辦理火化證以及購買必要的隨葬物品。
香爐之處,香煙繚繞,絲絲縷縷的青煙在微風中時而盤旋、時而撕扯、蜿蜒地騰升著,極不情愿地飄散于晴空之中,猶如死者的靈魂一般,戀天戀地,戀系著這奇幻無比的大千世界。
半個多小時之后,火化畢。孝子雙手抱著骨灰盒,在大家的簇擁下再次來到燒紙上香之處,將骨灰盒鄭重的放在香爐正前方的石桌上,再擺上一些隨葬品,而后大家一起叩頭跪拜,同時點燃所有燒紙(錢紙),并輕聲為死者禱告。
燒完紙,點上香,孝子抱著骨灰盒,口中一遍遍念叨著讓死者回家的話語,同大家一起登上回返的車輛;胤低局校c來的時候一樣,遇過橋和遇過十字路口要小聲呼喚,加以提醒,放炮也是免不掉的,尤其在剛進村的時候,要多放幾個炮仗,以告知家里的人們做好準備,以便計劃和統籌下一步的安排。回來后的骨灰盒仍舊擺放在以前設靈堂的方桌之上,將一些隨葬物品也一同擺放于此,只待隨后入殮和移靈。
【鄉俗:火化車輛到家之后,除火化場的專用車輛外,喪家將提前準備好的鞭炮分別交給其他車輛,有幾輛車,就發幾掛鞭炮。這些車輛的司機在臨走的時候,手拉著的鞭炮圍車燃放,以示驅除邪氣、驅除晦氣】。
火化后死者用的小棺材,已在火化車輛頭回來之前,管事就已派人將其拉回放在了靈堂門口的一側,工匠師傅正在用專用的墻紙進行糊制。
靈棚已經拉回,安置靈棚的地方也已經騰好,幾個鄉親們正在安裝擺弄,估計一袋煙的功夫就得。
白幡兒糊制工匠,結合家里孝子的多少加緊趕制著手中的活計,他們一步步、一項項地精做細啄,改剪得剪、該畫得畫、該刻得刻,工藝講究,細致入微,幾天來已完成了大部。
按照當地習俗,當天火化后,當天要進行傳統的入殮儀式。假如火化在上午,那么下午3點以后就要考慮安排入殮。當然,特殊情況要特殊對待,具體時間也要按照管事和喪家針對情況商量后才能確定。
確定了下午入殮的時間,這時,管事從家里到家外都轉了一個遍,最后來到廚房,見大廚已經做好了飯菜,即刻招呼所有家人和鄉親們開始吃飯。吃飯的當口,管事把下午入殮的時間又對著大家說了一遍,提醒大家按時到場,各就各位。
按照以前入殮確定的時間,人們大都陸陸續續地來到了家里,喪家的至近親戚也都先后到齊。眼看著整個院落聚滿了參加入殮的人群,靈前點紙的老者也已來到,這時,管事吆喝著讓大家開始戴孝,并且給點紙的老者一個行動的眼神兒,只聽見幾聲干查查的響炮過后,只見院內所有戴孝的人們呼啦啦跪倒一地,孝子孝親們低沉的哭聲溢滿了整個院落,大家哭泣著從地上起來,幾乎很自然地按大小、按遠近排成一列,跟著點紙的老者慢慢地向門外走去,他們都低垂著頭,一邊走一邊哭著,一直哭到土地廟【鄉俗:這是人死后壓的第二趟紙】。到了土地廟之后,點紙的老者彎下身子,將手中拿著的燒紙點燃在土地廟門前,(想必點紙老者的內心一定有幾句禱告之類的話語在默默的念叨),身后的人們就此跪在地上,待老者起身回轉的時候,大家又一起跟著回返。到家之后,又一同分散著跪倒在院子里,大家面朝著靈堂的方向神情悲涼而寧靜地張望著,家里的長輩及至近的親人們,已經著手開始往小棺材里放置一些隨葬物品(生前衣物、喜歡的物件等)。孝子這時起身走到前面,同家里的人們一起將一些錢幣散撒于棺材之內【鄉俗:寓意‘墊’后背錢】,然后才將骨灰盒鄭重地放到已經布置好的小棺材之內。之后,管事招呼工匠將棺材蓋上蓋,然后手拿幾個長釘開始訂蓋,一邊訂,一邊大聲喊著“躲釘、躲釘”【鄉俗:示意死者要躲閃釘子的意思】,幾乎同一時刻,孝子孝女及一些至近的孝親們,大聲地哭喊著,有的悲哭著、掙扎著擠到棺材跟前,想要在最后看上一眼自己已故的親人,場面異常傷感,此情此景,許多鄉親們不由得也會跟著流淚。棺材釘好之后,在場的鄉親們一起將棺材抬起,向門外的靈棚走去,管事急忙從靈堂里拿出已經糊制好的白幡兒交于孝子,孝子手舉白幡兒,與孝親們痛哭著跟在后面來到靈棚,鄉親們把棺材放進靈棚的后堂出來之后,哭聲逐漸停止,到此時,這場對死者的入殮儀式才算結束。一些遠來參加入殮的親戚們,摘下孝冠同喪家長輩道別后開始陸續回去,其他的孝親們也都先后散去。留下的就是家里的至近和與喪家關系特殊的鄉親們了。
糊制白幡兒的工匠開始為小棺材表面粉刷油漆,有的還要在棺材的前后兩頭畫上精美的彩色圖案,以顯示對死者的敬重。
眼前的靈棚已經布置停當,分前堂后堂,前堂和后堂的中間位置,用一塊灰色的簾布分開著,后堂面積小,僅放棺材之用;前堂的面積大,在前堂正中間緊貼簾布的前面,安放了一張舊方桌(移靈之前的方桌),桌子的上方放置一些供品:有點心、隨葬的“金銀財寶”、工匠糊制的童男童女模型還有香火、白蠟等物品。供桌上方的簾布上用白紙書寫這一幅靈堂對聯。上聯:慎終須盡三年孝;下聯:追遠長存一片心。橫批:可當大事。【靈堂聯對很多,僅舉一付為例】對聯的中間位置有一方用白紙書寫的死者靈位,上面記錄著死者的性別、出生年月以及去世的時間和卒時的年齡等。方桌的前面,設置一個燒紙的池子,桌子和燒紙池子兩邊的位置,就是孝親們跪拜的地方,靈棚最前面放置的一塊鋪設,就是專門為前來吊喪的親朋好友以及眾鄉親們預備的。
靈棚內供桌之上的香火,自從家中靈堂移到外面以后直到下葬,這期間是不能間斷的,尤其在晚上,一直要有人照管。
入殮后的第二天一早,按照農村的習俗,孝子就該開始每家每戶通知(找)鄉親們了,村子里大凡紅白事找鄉親們幫忙,都是以主家居住點為軸的四周去找鄉親們,也就是說,按以前老生產隊的鄉親去找,再加上外街關系好的!距l俗:通知鄉親們的時候,尤其是白事,村里倒是有一個非常的講究,也是老輩人遺留下來的風俗。孝子親自進家找人,但不論輩分大小,一律先磕頭后說話,遇到街門關閉時,也要先敲門,待主家有回音出門后,孝子仍舊先跪下磕頭,再起身說清原由。聽老年人講,孝子失去親人后,過于悲傷和悲痛,膝蓋都比平常軟了,不聽使喚了,人本身也就感到變小了,所以孝子見到誰就要先磕頭】
當天里,就開始有外面的好友前來吊喪,靈棚內的孝子孝親們,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崗位”,跪迎著外來吊喪的來客。除此以外,孝子還要抽出時間在自家長輩的陪同下,到公墓去選擇墓地,(有的人家還要請風水先生到公墓去選址呢)。
管事在家里開始著手安排第二天下葬時的各種事情。對當天的人員進行著精細的分工和布置,他們考慮事情很周密,按他們的話說就是“可當大事”,每個環節、每件事情都要費心,來不得一點馬虎。
喪事的“人員分工名單”大致分為如下幾項:總理、靈前點紙、折祭、帳桌、燒火、菜盤、打墓、雜職!懊麊巍 用白紙書寫,在死者下葬的當日早晨,張貼于喪家大門之外顯眼處的墻壁上,以便前來的鄉親們觀看。
在農村,凡是過白事,大都在死者下葬的頭一天下午,約定4—8名吹鼓手為喪葬服務,以此烘托氣氛和迎送前來吊喪的人們,當下亦是如此,晚飯前后也正是鄉親們前來吊喪的關鍵時候,人又多又熱鬧。說話間,提前約定的幾名吹鼓手已經來到,靈棚之外早已安排好他們的位置,幾個人卸下行囊,就開始擺弄起自己的家伙什,不幾分鐘功夫就準備好了,眼看著天色已晚,幾個吹鼓手在周圍鄉親們的吆喝下,緊鑼密鼓地開了張,有吹的、有敲的、有打的好一陣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