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難點是穿引吊索鋼纜。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徐成光介紹,整體扶正和起浮工作分兩步進行,首先是對沉船進行鋼纜的牽引,組織潛水員分期分批深入到河底,在沉船前后部各兩個纜樁上套上鋼纜;第二個步驟則是進行扶正和起浮,組織起吊船進行扶正作業。

  但因為穿越船頭的第四根鋼纜穿入難度較大,所花時間較長,導致扶正作業遲遲無法啟動。剛剛從扶正作業現場趕到指揮部的長江航道管理局副局長朱汝明說,船體布設鋼纜非常困難,找到布設鋼纜的通道就更難,將鋼纜穿過通道更是難上加難。

  每一條通道需要潛水員同時作業,因為水下視線很差,流速快,潛水員需要多次嘗試。有著16年潛水作業經驗的東海艦隊潛水員張虎成告訴記者,他們每次下水要1小時左右,完全靠手探查,雖然有強光手電筒,但江水十分渾濁,水下幾乎什么都看不見。

  朱汝明介紹,在操作過程中有一個比較困難的通道,他們派出了6隊潛水員,但鋼纜被石塊和船體卡住了,又不得不放棄,改換新的通道。然而,新的通道又碰到了更大困難。由于船舷和河床呈現90度夾角,鋼纜又在石頭縫之間夾住,導致斷裂。

  第二個難點是施工中會不停地碰到遇難者的遺體。

  “一旦發現有遇難者遺體,秉著尊重生命的原則,我們都會馬上停止施工,先配合有關人員轉移遺體。”徐成光說,這時候,潛水員就會重新調整穿引鋼纜的位置,以確保遇難者遺體的完好。

  大連海事大學教授朱玉柱也表示,起吊過程要緩慢,這是對逝者最大的保護,否則會對遇難者遺體造成二次傷害。此外,這樣能夠保護現場,對還原遇難者最后時刻有重要作用。

  第三個難點是扶正過程中船體需要受力均勻,節奏不能過快。

  參與救援的大連海事大學教授熊偉說,沉船區域江底有大量泥沙和石塊,并且沉船倒扣緊貼著河床,增加施工難度。同時沉船結構復雜,又灌進很多水,重量分布不均勻,要把握好施工的節奏。

  專家表示,扶正是非常細致的工作,所遇到的困難也非常嚴峻,為了穩步、小心翼翼地推進各項工作,制定了非常細致的方案,整個過程總體來說穩步推進。

  盡全力不放棄,最大限度保護逝者尊嚴

  自4日晚以來,搜救工作轉入沉船扶正階段。為什么在這個時間節點作出這個決定?徐成光說,結合近期搜尋結果和使用生命探測儀結果,沒有再發現生還者和生命跡象,根據專家的綜合研究分析,船體內再有生還者希望越來越渺茫,在總體判斷沒有人員生還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實施整體扶正。

  同時,整體扶正和起浮能夠盡快地全方位對所有艙室進行排查,有利于在最短時間搜尋失蹤人員,最大限度保護逝者尊嚴。此外,扶正和起浮作業符合國際慣例和專業做法,現場的裝備設施都已齊全,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到位,具備了扶正和起浮能力,并從全國抽調了打撈救助、船體船舶修造等領域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為工作開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隨著船體慢慢起浮,船艙露出水面,抽水、遺體整理等工作同時展開。專家將進入檢查船體結構,同時防疫專家進入作業,然后部隊官兵進入船艙搜尋。同時,將采取“偵、破、消、裝、運”等步驟對船艙進行救援及遇難者遺體的處理。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大風大浪的侵蝕下,沉船多個部位已經破碎,船尾左側的船頂幾乎挨著地板。船尾的走廊欄桿幾乎全部變形,上面掛著衣架,還晾有兩件深色短袖襯衫。

  在搜救工作繼續展開的同時,事件原因調查工作已經展開。徐成光透露,已組織精干、權威的技術專家,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按照決不護短、決不掩飾的原則,尊重科學、尊重事實,認真查明,舉一反三、吸取教訓。

  目前,有關部門已對幸存船員開展調查、取證工作。(新華社記者徐海波、陳俊、馮國棟、李鵬翔、皮曙初、王賢、梁建強、黃艷、沈翀、李偉)[責任編輯:劉緒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