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商業模式”:賣筆賣水賺飯錢,最多的掙了600多元

  “以我們隊為例,4人共20元生活費,第一天光早餐就花去10元,每人也就吃了個餅。之后我們到泉城廣場附近,通過跳舞等方式,募到了20元,到了中午手頭一共也就30元。”劉春霞說,大家不舍得花錢,最后花10元買了12個包子,湊合吃了吃……

  “這樣下去不行,后來大家討論必須自力更生。”曹智說,才藝展示等募捐方式效果一般,有同學提出了“5元商業模式”,投入現有的錢做生意,想辦法多掙點。“我們組想到賣筆,每支筆3角多進價,共進了40支,賣價2元,西市場附近人比較多,我們就去碰運氣。”他說,在那兒一個多小時,就賣出了30支,大家很興奮。當晚他們又進了60支,第二天繼續賣,兩天一共賣了200多元,加上其他形式募捐到的,一共收入300多元,吃飯不愁了。

  記者了解到,其他隊的同學還想出了賣水等賺錢方法,3天下來,5個隊中最多的掙了600多元。

  有支持有質疑:有人出10元買1元筆,也有人說瞎折騰沒意義

  采訪中,江龍坦言,他們之所以能賣這么多錢,是因為很多好心市民的支持。“我們的筆平時在超市也就賣1元多,當時一個小男孩看到我們不容易,自愿花10元買了一根筆,真的特別感動。”他說,還有一些市民為了支持他們,無償提供了一些資金……

  不過他們也曾遭到質疑。一些市民認為這種實踐活動是瞎折騰,沒有任何意義,只為博眼球罷了。對此,同學們并不認同。“這種說法對我們很不公平,我們挺不服氣!”山東交通學院的劉廣鑫說,這3天來,他們憑自己的努力想辦法生存下去,不僅實踐能力得到鍛煉,交際能力、英語口語水平等方面都有提高,這都是在學校學不到的!

  采訪中,一些教育專家為同學們的實踐活動點贊,認為是一次很有創意的活動。不過也有專家指出,應警惕“短期行為”,要讓社會實踐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對此,同學們虛心接受,表示今后有機會還會進行類似實踐,真的是受益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