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93歲抗戰老兵王默村將赴京觀禮閱兵式

  “帶著光榮去北京,替犧牲戰友看看天安門”

  出生于1922年的王默村至今還記得自己在滄縣第二完全小學畢業美術課上交的作業——“我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畫畫,而是寫了幾個美術字。本來想寫‘精忠報國’,但是由于字的筆畫太復雜就放棄了,寫了相對簡單一些的‘還我河山’。”從小就崇拜岳飛、文天祥、班超的王默村那時還沒有想到,不久之后,他真的上到了戰場“精忠報國”,最終讓侵略者“還我河山”。

   瞞著家人“投筆從戎”

  王默村是濟南市燕山街道益壽路社區居委會的居民。雖然已經93歲高齡了,但依然耳聰目明,思路清晰。盡管時光已經過去了70多年,然而回想起曾經的事情,老人依然記憶猶新。

  “1938年,我有一個同學參加了戰爭戰地動員委員會,算是一個地方政府,號召動員大家參軍抗日。”受到同學的感召,不久后,王默村作為青年知識分子參軍,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戰場上,王默村經歷了“一槍”“一炮”,兩次負傷。

  “我作為連級干部,經常需要探出頭部觀察敵情,指揮戰斗,就在這時候被敵人的槍打中了。”王默村只覺得頭頂一熱,就昏了過去。被戰友用擔架抬、用牲口馱,王默村被轉移到后方醫院,簡單處理后,就被送到了附近村子的一戶村民家中。“我在那里吃住了半年多,敵人多次去搶糧、要民工,但是整個村子都沒供出我,一直保護著我。”王默村說。

  還有一次,王默村和戰友碰上另一股合圍的敵人,“一個炮彈打來,我負了傷,上了馬,我的通信員孫鳳霄牽著馬照顧我,又一個炮彈炸過來,孫鳳霄當場犧牲了……”王默村說,親眼看著自己的戰友犧牲,非常殘酷,“一直忘不了那個場景。”

  曾在戰場上活捉“鬼子”

  抗戰的歲月中,有兩個“八月十五”讓王默村特別難忘。“一個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學校就不再上課了。那年農歷八月十五,‘鬼子’沿著鐵路線達到了滄州,我們都聽見炮聲了。當時我就想參加‘救國軍’。”

  再一個就是1941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每年收獲的時候,敵人都出來掃蕩,搶糧食。那天我們抄了敵人的后路,敵人被逼到一片墳地,用土堆作掩護撤退。”王默村說,盡管是這樣,敵人在這次戰爭中依然死了很多漢奸和幾個“鬼子”。“參謀長的警衛員因為年齡小,看到了一個穿戴和我們都不一樣的‘尸體’,以為他死了,覺得好奇,就去摳他的金牙,想不到一下子被咬住了手。”這時大家才發現,這個“鬼子”沒死,“我們這一次算是活捉‘鬼子’了。”

  1945年8月,日軍投降。那時候的王默村已經不在戰斗部隊了。“我們先是在電臺聽到的消息,一開始都不大相信。后來接到了電報,大家都在互相慶祝、歡迎,又高興又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