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一則“7.8元一盒的嬰兒痙攣癥常用藥注射用促皮質素(ACTH)難求,黑市炒到4000元”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那么在濟南,該藥是什么情況?本報一直關注兒童常用藥短缺情況,記者采訪多家駐濟醫院了解到,由于進不到貨,目前在山東,市民從正規渠道無法購買到該藥。各大醫院不得不用療效其次的藥來替代。

  走訪已斷供注射用促皮質素好幾年

  “我們醫院好幾年都沒這種藥了,醫生也很著急”“向廠家要貨,人家說沒有不給”……15日,記者咨詢了省立醫院、齊魯醫院、山大齊魯兒童醫院等濟南10多家醫院藥房,均沒有找到注射用促皮質素的“身影”。該藥不僅在濟南已經沒貨,而且已斷貨好幾年。

  “五六年前,我們給上海廠家要了上千支,用了大半年,后來再要就說沒有了,醫院就從沒進來過。”山大齊魯兒童醫院藥房主任吳學新說,“不是醫院嫌便宜不進,是實在進不來。畢竟它是業內公認的治療嬰兒痙攣癥最有效的藥物,醫生和患者的心情是一樣的。”據了解,沒有了最有效的藥物,醫院只好用其他的治療方案代替,比如甲基強的松龍或強的松,雖然治療價格差不多,但痙攣發作控制效果卻差些。

  患兒每年需生產至少10萬支才夠用

  市民張女士的女兒曾患嬰兒痙攣癥。她告訴記者,女兒出生時因為血糖低造成腦損傷,6個月時癥狀愈加明顯,后被確診為嬰兒痙攣癥。

  “2013年第一次治療,醫生說這個藥最管用,但醫院沒有,我當時找遍了北京、濟南的各大醫院,最后才在上海一家醫院找到了15支。之后我就沒找到過,只能用其他藥。由于癲癇的頻繁發作對大腦造成的損傷,孩子認知能力和專注力出現嚴重倒退。”張女士說。

  不僅張女士,記者在網上搜索“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發現全國很多患兒家長都在找這個藥。記者了解到,一般情況下,在醫院接受激素治療的痙攣癥患兒,需要促腎上腺皮質激素28支。嬰兒痙攣癥的患病率為“每萬名新生兒20至40人”,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新生兒數量1635萬計算,國內每年痙攣癥患者人數在3000到6000人之間,需要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則在10萬支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