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促非核心功能轉移

  北京牽頭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更大的意義在于,可促使環渤海地區有效承接北京非核心功能的轉移。

  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剛認為,天津的優勢是在制造業和港口方面,北京除了政治優勢,科技創新和生產技術工業優勢也很雄厚, “北京科技創新資源的轉移和擴散,對于周邊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具有更明顯作用。”他說。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目前環渤海地區將建設一條高鐵,北京到呼和浩特、烏蘭察布都將規劃高鐵。北京到德州地區的高鐵早已通車。

  事實上,山東德州早已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明確提出“支持山東德州建設京津冀產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優質農產品(14.57, -0.03, -0.21%)供應、勞動力輸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

  而北京到山西大同、內蒙古烏蘭察布、山東德州的距離,甚至比北京到邯鄲的距離要近。類似的,北京到太原的直線距離,其實與北京到邯鄲的距離差不多。

  魯東大學環渤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良忠指出,事實上環渤海很多合作早已以北京為中心展開。比如北京舉行重大活動的大氣聯防,山東和內蒙古、山西等很多地區都參與進來了。

  劉剛也認為,北京的科技成果可以輻射更遠的地方,而內蒙古等地為京津冀地區提供了電力,這些早已是產業的協作。

  劉剛認為,未來如果環渤海地區成為一個經濟區,中心就是京津冀,特別是北京和天津,共同承擔中心功能,副中心可以是青島和大連,因為這兩個城市都有港口,最受益與北京和天津的合作。

  不過,目前環渤海地區的高鐵仍待建設。未來只有環渤海高鐵建成,大連到煙臺海底高鐵開通后,各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才可能縮短,屆時山東半島、遼東半島,與京津冀之間經濟互動性將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