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循著這個線索來到山大圖書館,沒有在一層找到書店。圖書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里確實曾經有家書店,但關門已經兩三年了,圖書館裝修后將原來書店大門的位置封死了。“你看,現在那面墻就曾經是書店的門口。”該工作人員指著圖書館一層東北角的一面墻說。一位認識該書店老板的畢業生透露,這家書店從校園內搬出后,又在山大北門外干了一陣,后來還是因經營困難倒閉了。這家書店的老板有股書卷氣,時不時會到校內聽講座。

  山師周邊6家書店,只有3家還在苦撐

  29日中午,記者來到高校更為密集的文化東路,在山師周圍方圓1公里內用手機搜索書店。百度地圖顯示,此范圍內有6家書店,有5家集中在歷山東路與山師東路中間的文化東路上,另1家在山師東路上。記者根據地圖上的書店坐標依次尋找,發現在文化東路上的5家只有2家還開業,分別是山東師大書店和新華書店的音樂書店,另外3家書店已不見蹤影,被眼鏡店或餐飲店代替。消失已久的致遠書店還顯示在地圖上歷山路與文化東路路口東南角,現址上是一家眼鏡店。眼鏡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致遠書店四五年前就關門了。另外2家消失了的書店,也已改換門庭。

  記者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繼續尋找位于山師東路上的那家書店,結果讓人欣慰:它還在繼續營業。書店“潤澤書屋”的招牌已經有些褪色,看上去有些年頭了。“開這家店已經有十多年了,感覺日子越來越難過。”書屋老板趙女士提起書店的經營情況皺起眉頭,在她的印象中,往日最輝煌的時候,周圍有近10家書店,而現在所剩無幾。雖然她還在堅守,但日子一天比一天難。

  記者在山師校園內轉了一圈,只在該校餐廳旁邊的一個小角落里尋找到一家書店,這是一家專賣教輔書的書店,面積不足10平方米。一位山師1999級畢業生告訴記者,在他的印象中,他上學的那個年代,校園內至少有兩三家書店,有時候還會有書攤,什么書都有。后來他留校任教,感覺近10年來,傳承文化與人文精神的真正意義上的書店沒有了,留下的只是賣考試類用書的“實用性”小店,書攤也再難見到。

  轉賣教輔也分淡旺季,大學外遷雪上加霜

  “以前我們書店以賣大學教材為主,后來慢慢向賣考試類用書轉型了。”山東師大書店店長告訴記者,該書店已經開了將近20年,算是山師周圍資格比較老的書店了,現在也是在苦苦支撐。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想辦法轉型,除了賣書還賣各種日用品。

  記者在該書店看到,幾十平方米的店面,書所占空間不足一半,其他空間被文具及各種日用品“占領”。其中寫有“暢銷書”和“新書名著”的書架上擺放的并不是書,而是各種日用品。“如果不賣這些東西、光賣書,真的很難維持了。”該店長介紹,目前還是以賣書為主,其他還是輔助,現在賣得比較火的有考試類圖書、社科類圖書和兒童書,純文學類的書買的人比較少,但即使是賣教輔書,也得分淡旺季,一般下半年考試多的月份賣得好,上半年就“賣不動”。

  而“潤澤書屋”老板趙女士也坦言,為了維持生計,她也開始賣飲料、飾品等雜貨。“電商和盜版書對我們沖擊很大,再加上運營成本增加,實體店越來越不好做了。”趙女士說,她每年光租金就得交10萬元,為了生計,她有空的時候還給人串珠子掙錢,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她不敢雇人,什么活都是自己干,即使如此,一年下來有時還會入不敷出。另外,校園周邊書店受大學外遷影響很大,以前書店的客源不僅有山師的,山藝、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也會來買書,但隨著這些學校主體搬至長清,學生少了,來看書買書的學生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