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是因泉而生、泉城共生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去年9月起,市規劃局組織開展新一輪《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已完成初步成果,并于13日、14日進入專家論證和公眾咨詢階段。
記者注意到,與6月份公示的初步成果相比,規劃對歷史城區的保護要求不僅包含對格局、街巷、水系、歷史標志物的保護,還對觀山視廊、高度控制、歷史風貌的引導等提出了要求。此外,本次規劃還建議將洪家樓街區列入歷史建筑群。
樹梢原則約束視廊,要“山城互看”
站在大明湖一眼望去,碧波蕩漾,視野中冒出的超高建筑群是不是大煞風景?本次規劃中,對視廊的保護做了明確要求,要“山城互看”。
大明湖—千佛山、佛慧山視廊,首先要確保從大明湖北岸看到千佛山、佛慧山山體三分之二(海拔高度約200米)的景觀視廊不被遮擋。視廊控制范圍東到山大路,西到玉函路。
大明湖四向視廊遵循樹梢原則,確保大明湖南岸沿線向北看至北園高架視廊控制范圍內,湖岸看對岸30米成年懸鈴木樹梢高度的范圍內不出現超高建筑。
趵突泉、五龍潭重要景觀視廊區,確保趵突泉公園、五龍潭公園中心區域向西看至緯二路視廊控制范圍內,公園中心區域看園內35米成年懸鈴木樹梢高度的范圍內不出現超高建筑。
歷史城區周邊觀山視廊有三點:千佛山一覽亭看華山二分之一山體的景觀視廊不被遮擋;華山山頂看到鵲山及黃河第九彎全貌的景觀視廊不被遮擋;鵲山山頂看到華山二分之一山體的景觀視廊不被遮擋。
打造5條廊道,黃河文化遺產廊道為“新丁”
規劃突出了“統一規劃、永續管理”的理念,規劃期限為20152030年,對市域、歷史城區及其周邊環境、歷史文化街區及傳統風貌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保護優秀工業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優秀傳統文化、濟南名泉文化景觀等六個層面,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部分進行保護。
其中,明確了市域范圍內的5條文化遺產廊道,為膠濟鐵路文化遺產廊道、小清河文化遺產廊道、玉符河文化遺產廊道、繡江河文化遺產廊道和黃河文化遺產廊道,覆蓋六區一市一縣。與6月的首次公示相比,增加了黃河文化遺產廊道。
以膠濟鐵路文化遺產廊道為例,首先將進行近期搶修性保護,修繕大辛莊遺址、西河遺址、城子崖遺址、四禪寺遺址等文物保護單位;還將編制膠濟鐵路文化遺產廊道保護規劃,劃定保護范圍,對原膠濟鐵路濟南站近現代建筑群、膠濟鐵路沿線優秀工業歷史遺存等重要遺產資源提出保護措施與要求。
此外,中期還將對濟南站近現代建筑群、膠濟鐵路沿線優秀工業歷史遺存等重要文化遺產進行合理展示;增強膠濟鐵路文化遺產廊道的宣傳與合理利用,加強對膠濟鐵路歷史環境的保護;遠期實現文化遺產廊道的整體展示。
劃定核心保護范圍 風貌控制分三類
規劃對三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和山東大學西校區歷史文化街區)及“一園十二坊”風貌區,劃定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確定了“小規模、漸進式”的保護措施。風貌控制分為三類,一類風貌控制區,也就是傳統風貌區,為古城及環城公園+山東大學西校區歷史文化街區+商埠區一園十二坊片區+經二路及經四路兩側50米范圍。二類風貌控制區,也就是古城風貌協調片區。三類風貌控制區是以現代風貌為主,與商埠區一園十二坊小網格特色風貌區相協調。
讓歷史價值重現進一步外遷行政事業單位
此次規劃的思路為,變簡單的歷史留存為歷史價值重現。為保護老城,擬持續實施“中優”戰略。進一步外遷行政事業單位、商業批發類市場、工業企業、家具建材裝飾類與名城定位不符的功能,騰退可發展用地。
規劃提出,通過控制居住用地總量、老舊小區改造及功能調整、街區過密居住人口外遷等方式疏解歷史城區人口,規劃期末歷史城區內人口密度力爭達到240人/公頃280人/公頃,目前是328人/公頃。對人口構成的調整應逐步進行。
今后逛歷史城區公共交通是首選
規劃提出,歷史城區內城市道路和街巷不宜進行拓寬,劃定限速的慢行區域,減少車輛對慢行交通的干擾。可通過控制停車位數量、提高停車費用等方式限制小汽車使用,同時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品質和慢行環境。
公共交通將是歷史城區的出行首選,下一步將提升公交出行比例,規劃新增八條公交專用道、13處公交首末站,提高歷史城區公交可達性;規劃新增4條社區公交環線,提高商埠公交可達性。
此外,結合北京等地經驗,加快芙蓉街、將軍廟兩歷史街區市政管線非標準化研究,在古城內舜井等重要文化空間增加泉水直飲點。在歷史街區內,形成山東大學近現代建筑主題展示區等6大歷史文化展示主題區。規劃3條旅游觀光線路:線路1,濟南長途汽車站—大明湖;線路2,濟南站-商埠區—將軍廟—芙蓉街—濟南東站;線路3,濟南東站-解放閣—濟南站-大明湖。專家觀點規劃落地后,執行咋保證?
專家:像“世遺”那樣管理
來自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山東意匠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的7位專家參加了專家咨詢論證會。
7位專家中,有5位專家都提到,規劃是有歷史傳承性的,應將濟南過去這些年走過的歷史文化名城之路的評估結果納入本次規劃。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總結經驗、教訓,哪些是一直堅守的,哪些是教訓,比如為什么有些范圍內不能建高樓,最終還是建起來了?具體實施到底難在哪兒。二是以問題為導向,提出風險預估,比如,城市擴張、人口增加、產業調整等因素,都可能導致社會生活的改變,提醒風險管理。
其次,是規劃的具體管理、執行問題。“就像世遺一樣,該修的修,該保護的保護,重點在于如何管理。”一專家說。
有專家認為,泉水是濟南獨有的,特色鮮明,將其做大做足是關鍵。在天下第一泉基礎上,老城區里的名泉整治、街巷打造等可以統籌考慮,將這一片按照5A景區標準來打造。比如王府池子打開后,順水而下就到了大明湖,這一路的看點就不少。也有專家提到,城市保護中,應把歷史人物、事件等融入其中,提高城市的可傳性、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