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增減曾成為熱點。28日,從全國小學語文(修訂版)教學研討會上傳來消息,全國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修訂版即將出爐,將大幅增加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一至六年級相關課文約占比30%,相比老教材增加了兩倍。記者了解到,濟南小學生使用的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一二年級階段學生明年將迎來新教材。
15年未變的一年級語文明年“變臉”
“終于要換新課本了,等了好幾年了。”新語文課本即將出爐的消息傳開后,引起社會上、家長、教師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歷下區教育局小學教研室主任殷崇告訴記者,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還是2001年新課改的教材,當時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使用新版教材,然后每年推進,到2006年六年級時所有學生才全部使用上新教材。這意味著,除了中間對課本個別地方有過微調,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已經15年未換過了。
殷崇告訴記者,從2011年教育部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階段19個學科課程標準公布后,大家就盼著今后中小學生能用上據此修訂的新教材。據了解,從2013年開始,按照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相關通知要求,語文出版社啟動了義務教育教材的修訂工作,并于2014年2月和12月分兩批送審了小學階段全部12冊教材。目前,一至二年級教材已由教育部初審,正在復核中,三至六年級教材初審工作尚在進行。記者28日下午采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編輯部獲悉,用人教版教材的學校,一二年級階段學生明年將迎來新教材,而且新教材的形式與現在正在用的數學課本一樣,也是“大本”,三至六年級的課本也將陸續更換。
傳統文化內容由一成增加到三成
目前學生使用的語文教材傳統文化占多大比例呢?記者了解到,濟南小學生使用的是人教版語文教材,粗略計算,小學六年12本語文書中至少有35篇課文是關于古詩或古文的,占全部課文一成。
翻開目前一年級正在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發現,第一單元識字第一課就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古詩《一去二三里》,之后第三單元第6課也是一首熟悉度很高的古詩《靜夜思》。整本一年級上冊語文只有這兩首古詩。一年級下冊有四首古詩分別是《所見》《小池》《春曉》《村居》。“隨著年級的增高,所學古詩篇目也在增多,到了四年級會接觸《漁歌子》等詞,到了五年級下學期就開始學習短篇文言文,整個教材中出現的第一篇文言文是《楊氏之子》。”勝利大街小學一年級(4)班語文老師田琳說,有了五年級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六年級短篇文言文數量多一些,《兩小兒辯日》《伯牙絕琴》等經典篇目會出現。
雖然人教版修訂的語文教材還沒有與學生見面,但是根據全國小學語文(修訂版)教學研討會傳來的消息,傳統文化內容將占到三成,一名小學語文老師粗略估算了一下,整個小學六年語文課共有不足400篇課文,新修訂的語文教材中有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文大概在120篇左右,比現在12冊語文課本中涉及傳統文化的內容增加了兩倍。
相關鏈接
新版小學語文教材有三大特點
1、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在選文上,追求文質兼美;在課后練習上,注重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的同時,加強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在口語交際、習作(寫話、寫作)和綜合性學習上,注重話題與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的巧妙結合。
2、強調語言文字運用,以語用觀統領全套教材,切實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3、堅持聽說讀寫整體推進,從聽說讀寫等方面設置全冊、各單元教學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此外,課本還注意通過課后練習、口語交際、習作(寫話、寫作)、綜合性學習等內容的設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記者潘奕軒 徐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