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共生的濟南,如何保護獨特的泉水文化?古城與商埠區如何并舉?28日,市規劃局公布了《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草案),面向社會征求意見。

  本規劃依據歷史文化名城價值與特色,確定歷史城區及其周邊環境,歷史文化街區及傳統風貌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及優秀工業遺存三個保護層次,同時增補市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優秀傳統文化兩個層次,并將濟南名泉文化景觀作為專項保護層次納入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框架之中。

  規劃中提到的歷史城區范圍,北至膠濟鐵路,東至歷山路,西至緯十二路,南至經七路、順河高架路和經十路,總面積16.03平方公里。該片區的重點是古城及商埠區雙城并置,經二路、經四路橫向連接的歷史格局特色。

  古城“四門”在哪 重新標識展示

  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山水形勝、城垣形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等的保護,是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

  濟南古城的南門原名舜田門(亦稱歷山門),東門原名齊川門,西門原名為濼源門,北門原名北水門(即現在大明湖東北角的匯波門)。因地勢和防御需要,四座城門并不左右前后相對,稱“四門不對”,東門(老東門)偏北,西門偏南,北門偏東,只有南門在南城墻的正中位置。民間也有著“三山不顯出高官、四門不對出王位”的說法。前三個門都已經消失,目前還能看到的只剩下北水門了。

  規劃提到,在古城區內要加強圩子壕現狀河道以及駁岸的整治,對城墻遺址進行搶救性保護并加以展示,并加強北水門的保護與展示,標識展示濼源門、齊川門、歷山門歷史位置與信息。全面梳理濟南歷史上存在的城門、廟宇等公共建筑以及歷史地名等歷史信息的相關資料。建立歷史信息標識系統,設立標示牌標識已消失的歷史公共建筑、傳統街巷路名等的相關歷史信息。保護與歷史城市空間格局密切相關的重要公共設施,包括清巡撫衙署等現存重保護與歷史城市空間格局密切相關的重要公共設施。

  同時,保護和延續古城內街巷南北向貫通、東西向聯系的街巷格局特征,不得隨意改變古城內街巷走向和位置。保護歷下亭--巡撫衙門中軸線,文廟、神龍廟、貢院、府署等重要公共建筑沿軸線布局,古城內外珍珠泉、趵突泉、黑虎泉三泉鼎立的格局特色。

  此外,保護商埠區小格網街巷、中山公園居中的格局特征。商埠區內不得隨意增減道路,不得變更現有道路紅線寬度、走向,不得增設高架橋。

  控制區內禁“華麗”色 白青灰褐古樸范兒

  歷史城區及其周邊風貌的控制有如下要求:一類風貌控制區包括古城及環城公園、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及商埠區一園十二坊傳統風貌區、經二路及經四路兩側50米范圍內等。

  該控制區內新建建筑禁止使用對古城和商埠區色彩造成沖突的高亮度高明度色彩,建議采用低明度、低彩度的白色、青灰色系;古城內與遺產資源點周邊密切相關的建筑屋頂色彩宜采用灰色系。商埠區一園十二坊傳統風貌區、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經二路及經四路兩側50米范圍內建筑界面宜采用彩度明度較低的淺灰、淺褐色色系作為主體色。

  控制區建筑高度上應嚴格執行高度控制要求,新建、改建建筑體量不宜過大,沿街連續面寬不應過長,建筑屋頂以坡屋頂為主。

  二類風貌控制區包括圩子壕內地塊、圩子壕以南至經十路范圍內地塊及大明湖以北至北園高架地塊。

  圩子壕范圍內地塊、大明湖以北至北園高架地塊為古城風貌協調片區,建筑色彩宜采用低明度、低彩度的白色、青灰色系屋頂色彩宜采用灰色系。

  圩子壕以南至經十路地塊為古城色彩協調區,建筑色彩宜采用低明度、低彩度的青灰色系,建筑主體色宜采用低明度、低彩度的白色、青灰色系。

  三類風貌控制區包括商埠區一園十二坊傳統風貌區以外的地塊及古城、商埠區過渡地塊。

  該控制區建筑以現代風貌為主,風貌應與商埠區一園十二坊傳統風貌區相協調。墻面宜使用彩度明度較低的淺灰、淺褐、磚紅色等,沿街巷兩側建筑高度和面寬與傳統街巷尺度協調,沿街裙房采取退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