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調查
存款流失利差減小 銀行中層薪水腰斬
齊魯晚報記者 姜寧
存貸款利差,是我國銀行業的主要經營收入來源,如今隨著利差減小、儲蓄存款流失、貸款壞賬增多,銀行傳統收入受到了沖擊,存款搬家正在倒逼銀行轉型。
五年前,老李從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跳槽到了城商行中,如今回憶起在股份行的日子,老李仍沉湎在“幸福”中。“那時工資卡動不動就多出不少錢,總行的獎金、分行的獎金、部門小金庫,好幾級收入讓你感到太幸福,每到年末最后一天,大家都會從部門領導手中領到紅包,多則兩三萬,少則七八千,可現在,隨著銀行經營壓力增大,這家銀行的獎金全無,中層以上領導工資減半。”
來自某國有商業銀行青島山東路支行的基層柜員小張則抱怨說,從年初開始,因為利差減小、壞賬增多,自己已經拿了接近8個月的基本工資,這2200元錢只夠還半個月的房貸,他已經考慮離職了,不過不是現在,是明年初。“用不了多久,銀行就會出現大規模的離職潮,這些離職者下一站很可能是互聯網金融機構。”老李說,不少人都在等著年底領完獎金離職。
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從此之后,傳統銀行的存款業務就受到了各方面的蠶食和沖擊,為此銀行也嘗試反擊。見余額寶大獲成功,傳統銀行也開始銷售各類貨幣基金。“人家余額寶能成為居民固定投資的產品,銀行的寶寶類產品則很快淪落成了理財產品空當期保證收益的一個填補品,成了傳統理財產品的陪襯。”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分行理財部主任說。
面臨嚴峻的競爭壓力,銀行積極開展創新經營,但更多是在保證效益的情況下才開展。近日,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支行行長匆匆拜訪了多家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因為面臨著存款搬家等各類問題,金融創新問題迫在眉睫,但是各種任務還得足額按時完成。“證券公司有很多千萬級別以上的大客戶,看他們能否給我們銀行介紹幾個。”該行長說,真正做到金融創新,得建立在去掉傳統攬儲指標壓力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