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土飛揚,黃沙漫天,師生“大氣不敢出”。 近日,記者接到山東濟南市天橋區許多學生家長的投訴,反映他們孩子就讀的北苑小學附近,一座混凝土攪拌站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沙塵和噪音,讓600余名學生以及教師長期飽受著建筑粉塵和噪音侵害。

  上堂體育課,兩個鼻孔都是黑的

  針對學生家長的反映,記者來到位于天橋區舜馨路的北苑小學,記者注意到,攪拌站與學校相向而建,中間只隔著一條寬約30米南北走向的公路。運送混凝土的大型罐車從廠門口進進出出,發出的聲音震耳欲聾,被罐車車輪高高卷起的塵土四處飛揚。攪拌站南側堆積如山的碎石子占據了約有一個半籃球場大的料場。因生產作業產生的大量塵土,在風的作用下向外飄散。

  在校門口,來學校接外孫的王先生告訴記者,每天接送孩子本是件快樂的事,但自從2013年9月份建起這個攪拌站后,周邊的環境變得十分惡劣,由于沙塵非常嚴重,騎著電動車根本睜不開眼,大氣也不敢出一口。“您瞧瞧,好多家長每次來接孩子都戴口罩。”王先生無奈地對記者講道。

  “有一次下午孩子放學回家說,在操場上體育課時,嗓子被嗆得難受。我發現孩子兩個鼻孔是黑黑的,擔心影響身體,當天就去藥店買了好幾副口罩。”一名學生家長說。

  “不說別的,枕巾三天就要換洗。”在學校門口等候學生放學的另一位家長告訴記者,有一次孩子感冒從學校回到家,咳嗽出來的痰都是黑色的。為了孩子的健康,大半年來他與許多家長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記者了解到,受此影響的不僅僅是北苑小學,周邊一些個體商戶和多個居民小區的業主也是苦不堪言。

  環保部門:沒有發現大的問題

  小學附近一個經營小百貨的店主告訴記者,別處商店營業時是開門經營,他們營業時則必須關上門,即便這樣,店內擺放的商品也總會落上一層細灰色塵土。店主指著監控顯示屏告訴記者,店外的監控探頭在晚上路燈的照射下,顯示屏看到的就像是密密麻麻下大雪的畫面。

  據悉,該企業是山東華舜混凝土有限公司濟南北徐分公司,公司有2方站混凝土生產能力。對于噪音和粉塵擾民情況,該企業劉姓負責人并不否認,“目前還沒有取得環保部門的環評許可”。

  一名多年從事預拌混凝土生產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方站生產能力,也就是指每小時生產120方混凝土,混凝土生產過程中揚起的粉塵,其成分主要是水泥、礦粉和粉煤灰,對人體的危害性很大。

  面對記者的采訪要求,北苑小學李校長以此事與學校無關為由婉拒。一名不愿具名的老師說,學校主要是怕擔事。

  記者就學生家長反映的上述問題,采訪了天橋區環保局。該局一名崔姓工作人員稱,每周他們至少一次去現場進行檢查,有時會兩次,每次都有去現場的時間記錄,從檢查看,沒有發現大的問題,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反復要求企業在建筑材料不動的時候一定要全面覆蓋,盡量減少粉塵外揚。

  誰對孩子的健康負責

  據悉,濟南市政府明文規定,市中心城區內,禁止新建擴建水泥廠、粉磨站及混凝土攪拌站。今年5月8日,濟南市建委再次下發《濟南市預拌混凝土攪拌站建設指導意見》,該意見再次明確規定北至黃河及濟青高速公路的區域禁止新建攪拌站。

  記者調查發現,與北苑小學一路之隔的山東華舜混凝土有限公司濟南北徐分公司所在地就在規定禁止建設之列。

  而早在1992年,教育部就發布了《中小學校園環境管理的暫行規定》,“不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在學校周圍從事有毒、有害的污染(包括噪聲)環境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在學校所屬地域內放牧、種植作物、打場、堆物、取土、采石”。然而,還有學校周邊黃沙漫天,有關部門卻監管無力。

  值得深思的是,一個沒有經環保部門環評的企業,置有關文件規定于不顧,特別是在相關法規明確有禁止條款的情況下,混凝土攪拌站依然建在“禁區”內,相關職能部門竟然在市民百姓多次投訴反映后,問題依然久拖不決。

  按照區環保部門工作人員的說法,每周一次的“例檢”,有時還會增加到兩次,表面看來,執法監督部門的工作不可謂不賣力,但粉塵依然還是在這樣的“密集檢查”下滿天飛舞,不禁讓公眾對相關執法監督部門的執法效果產生疑問。有家長對記者表示:“這樣的執法檢查是不是‘例行公事’、‘走馬觀花’?如果是為檢查而檢查,一味追求數量,而不注重檢查的質量,即便檢查次數再多又有何用?誰對孩子的健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