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嶺每天坐著爺爺送貨的三輪車上學放學 記者高歌攝盧嶺每天坐著爺爺送貨的三輪車上學放學 記者高歌攝

  兩歲時父母離異,母親從此再無音信,父親遠赴寧夏打工,一年頂多回家一趟。對11歲女孩盧嶺來說,媽媽只是一個“符號”。與爺爺奶奶租房蝸居在濟南,盧嶺從未享受過一天有爸媽接送的時光。每當有同學問“你爸爸媽媽為啥不來接你”時,她直接回答“爺爺奶奶就是我的爸爸媽媽”。

  [早當家] 一回家就看書,想快長大勤工儉學

  10月21日下午四點多,距離天成路小學放學還有半個小時,一輛電動三輪車就已停在學校門口,一位老人挪步下車,等待著孫女放學。這一行為,67歲的盧鐵銓已經堅持了8年。

  “孫女是個可憐的孩子啊。”盧鐵銓嘆口氣,打開了話匣子。原來,盧鐵銓一家是河北人,十幾年前就來到濟南打工。孫女盧嶺2歲多時,兒子兒媳因感情不和離婚,兒媳撇下一雙兒女,再沒回來過。為了維持生計,盧嶺父親帶著盧嶺的弟弟前往銀川打工,盧嶺只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全家人只有過年才回河北團聚一次。為了賺生活費,盧鐵銓每日開三輪車送貨。“現在活不好干,我每月賺的錢交完房租后剩不下多少了,也多虧學校給孩子點補助。”

  隨后,記者來到這家人在北園大街邊莊的租住房。由于樓體年久,房間里散發著陰潮氣味。回到家,盧嶺立刻進了自己的小屋,趴在床上寫作業。“怎么不開燈啊,光線多暗啊。”“還不黑,晚會開。”盧嶺頭也不抬地回答。盧鐵銓說,家里過日子盡可能省出每一分錢,都習慣了不覺得黑,孫女也習慣在這種光線下看書。“從小就喜歡學習,一回到家就開始看書,有時候一直學到晚上九點、十點。”“得獎狀了嗎?”聽到記者這句話,盧鐵銓分外開心地說,已經得了20多張了。

  “爺爺奶奶身體好嗎?”聽到記者這句問話,盧嶺正在做作業的手頓住了,她局促地摳著手指頭,沉思了一會說,她曾觀察到爺爺奶奶吃藥,暗暗地擔憂過。“我想趕快長大,不讓爺爺奶奶干那么多活,以后勤工儉學,自己交學費。”這一刻,盧嶺表現出了超出年齡的成熟。

   [思爸媽] 想管姑姑叫姑媽,見到爸爸就想哭

  “你想媽媽嗎?”“不想”“為什么?”“我不記得。”“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在身邊,你不羨慕嗎?”“我有爺爺奶奶啊,我把爺爺奶奶當成我的爸爸媽媽。”對記者的問話,盧嶺邊做作業邊慢悠悠而又干脆地應答。

  盧嶺偷偷告訴記者,自己不想待在濟南,想回老家河北,因為那兒有姑姑,有表弟表妹,大家在一起很熱鬧。“可是爺爺不同意,因為他們說濟南教學好,得讓我好好學習。”盧嶺說,她平常并不想爸爸,只有每年過年見面的時候,她想哭,想跟爸爸說說心里話,但也從不說。“為什么不說呢?”盧嶺看著前方頓住了,很久,都不愿意再說話。

  盧嶺的奶奶告訴記者,孫女說是不羨慕別人有媽媽,但也多次跟她說,“要不管我姑姑叫姑媽吧。”對于不回老家,留在濟南的原因,她解釋說,一是在濟南待了十幾年,習慣了;二是因為老家的房子已非常破敗,回去也無法長時間居住了。

  雖然現在租住的房子在外人看來已非常簡陋,也沒有取暖設施,但盧嶺一家仍覺得太奢侈。“最近在看房子,想找個房租便宜一半的,一年就能省下幾千塊錢。”盧鐵銓喃喃說道,三輪車的生意少了,賺錢越來越少,但他會堅持下去,砸鍋賣鐵也會供孫女考大學。“老師跟我說盧嶺寫的字比老師還好,只要她是這塊料,我們就一直供下去。”

   相關新聞

  四所學校已加盟愛心小報童

  賣一份《濟南時報》全年報卡我們捐出30元善款

  “怎樣才能參加‘愛心小報童’?”3日,本報發出“愛心小報童”招募倡議后,咨詢電話接連不斷。截至下午五點,已有濟南市燕山小學、山師附小、舜耕小學、山師附中4所學校表示將參與到義賣活動中。

  山師附小宣傳交流處主任王文彬告訴記者,學校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助人和奉獻的美好,“在班級里一說這個事,孩子們非常踴躍,已有100多名家長表示支持孩子參與,為貧困的孩子貢獻一份力量”。

  2016年愛心小報童仍在持續招募中,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實踐——義賣《濟南時報》2016年度訂報卡。每賣出一份報卡,我們將拿出30元善款,為蝸居在城市中的貧困孩子奉獻一份愛心。雖然30元只是一個小數,但眾人拾柴火焰高,當眾多愛心匯集起來,將會是一筆可觀的善款,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幾個貧困家庭,讓孩子們的冬天不再寒冷……

  同時,我們還將為參與愛心義賣的優秀學生頒發“愛心小報童”慈善證書,并組成“愛心小報童”團隊。本報將定期組織“愛心小報童”活動,小報童們可以和記者一同深入社區,去困難家庭中采訪、慰問,體驗生活。除此之外,本報還將回饋有愛心的孩子們更多驚喜。咨詢電話:82886092。

   原標題:11歲女孩跟著祖父母“濟漂”蝸居出租屋 兩歲時父母離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