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要點解讀

  《齊魯周刊》:省級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在信用建設中的作用至關重要,請簡單介紹一下省級公共信用信息系統的基本架構、功能特點和建設進度安排?

  崔建海(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目前,我們已經制定出臺了《山東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平臺總體方案》)。《平臺總體方案》提出,山東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的架構主要由省級公共信用信息系統、設區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行業信用信息系統組成。省級公共信用信息系統主要由“一網三庫一平臺”組成。其中,“一網”是指“信用山東”官方網站。“三庫”是指歸集、完善和整合省級各行業、各領域信用信息系統建設成果,依托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分別建立企業、個人、非企業法人(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三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一平臺”是指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將個人、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數據庫信息進行聚合,建立省級公共信用信息交換和共享平臺。

  有關部門和單位可以通過電子政務外網訪問省級公共信用信息系統,查詢權限范圍內的信用信息。社會公眾、信用服務機構等,可以通過“信用山東”官方網站或設區市信用網站,按照權限查詢有關信用信息。“信用山東”官方網站開辟服務窗口,依法依規發布信用信息,公示信用“紅黑”名單,提供舉報投訴、異議處理、自主申報、新聞宣傳等多元化社會信用服務。

  省級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共分為兩個階段,其中2015—2018年為一期工程,今年年底前平臺大框架基本建立,開通“信用山東”官方網站。初步建立“企業公共信用基礎數據庫”,提供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查詢服務。2016年,系統進入為期半年的試運行階段,初步建立“非企業法人公共信用基礎數據庫”和“個人公共信用基礎數據庫”。啟動設區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2017-2018年,所有省級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全部建成并與省級公共信用信息系統聯通。所有設區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全部建成,并與省級公共信用信息系統聯通。2019-2020年為系統二期工程,進一步充實完善三個數據庫,優化信用信息查詢系統和綜合信用評價系統。設區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二期工程建成,同步開展個人信用信息征集和查詢工作。

  《齊魯周刊》:我省征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發展現狀如何?

  董龍訓(人民銀行濟南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按照《征信業管理條例》、《征信機構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負責辦理山東省內企業征信機構備案工作,并負責指導省內個人征信機構填寫相關申請材料。截至2015年9月末,山東省尚無個人征信機構,已備案企業征信機構7家,其中濟南3家,青島2家,濱州1家,濟寧1家,專職征信從業人數150余人。

  信用評級市場方面,截至2015年9月末,全省共有信用評級機構6家。通過適度引導和規范管理,山東省信用評級產品逐步被各層面使用方認可和接受,第三方信用評級在銀行信貸管理和政府分類監管中的專業參謀作用正在顯現。

  信用紅利的企業現實:誠信只是企業壯大起來后的事情

  相關人士表示,不久前爆發的“青島大蝦”事件,即可視為信用缺失的一個例證。經營者透支了自己信用,相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的不作為,對信用建設的漠視讓整座城市的無形資產遭受損失。

  “目前我國每年因商業欺詐、制假售假、偷逃騙稅、學術不端、食品安全事故等大量不誠信問題,給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元。”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田錦塵對媒體表示。

  為失信買單,成為如今很多企業主的無奈之舉,當他們發現失信的代價遠大于當時追逐的蠅頭小利時,直嘆“虧大了!”然而這場“失算”的交易陰影往往會伴隨企業一生。

  “在中國,企業沒發展起來的時候永遠是利潤第一,誠信只是企業壯大起來后的事情,也許這么說會得罪一些企業家,但這就是現實。”內蒙古信用商會會長、內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張文清表示。

  在很多人看來,企業頻頻造假失信源于“失信圈”——為了使雙方都得益,制假者與售假者可謂狼狽為奸,制假者不但送貨上門,而且還采用先供貨后收款的賒銷方式,或保證補償售假者因售假行為而被處罰的損失,而目前的法律體系對造假企業很難有“威懾力”——一點小罰后,失信企業照樣“東山再起”。

  “如果每個企業都非常注重自己的信用,假冒偽劣產品將會因無人供給而消失。”張文清說。

  即使目前法律層面無法讓失信企業“一敗涂地”,來自社會層面的懲罰已經讓失信企業膽戰心驚:2014年,濟南建立紅黑榜,公布510家涉旅企業信用情況;重慶建立了黑名單懲戒違約制度,市民可登錄法院網站查詢老賴名單。

  在很多企業家看來,上了黑名單的后果遠比經濟懲罰更可怕,對于眾多求資若渴的中小企業主來說,上了黑名單就意味著資金鏈斷裂,這很有可能會損失一筆大的訂單,也會使員工工資支付出現困難,導致又在勞工處掛上黑名單,而最大的損失是,消費者“絕情”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