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村書記:老手藝發展成大市場 村民紛紛回鄉做“織女”

  11月10日,大眾網記者來到了博興縣顧家村的老粗布市場。雖然已接近中午11點,但市場內卻仍是一片冷冷清清。若不是市場入口處“中國淘寶村·顧家村”幾個大字的提醒,人們很難相信即將到來的 “雙十一”購物節會跟這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一家店鋪的二樓,記者見到了顧家村的書記顧華敏。“七幾年以前,村里人穿的東西都是自己家織的布,我們這一代人就是穿老粗布長大的。”顧華敏告訴記者,顧家村自古就有紡線織布的傳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有一些村民便開始到博興的老街上賣棉線來貼補家用。

  “最早只是幾家子在街上賣棉線,看著掙錢,不少人也開始學著干,慢慢由賣線發展成賣布,干的人越來越多,就帶動了整個村在這方面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現在供線、紡織、加工一條龍的產業。”顧華敏說。

  由于老街批發市場商品種類繁雜,條件也不好,2010年底,顧家村開始籌劃建設專門的老粗布批發市場。誰知一年后市場建成了,但村民們卻并不認可。“15公頃的面積,200戶的規模,第一年只進駐了不到60戶。”為了吸引商鋪進駐,顧華敏想盡了辦法。沒錢的幫忙辦貸款、辦分期,在市場內舉辦物資交流大會吸引人氣,甚至還耍了一些小手段。

  “以前在銷售中心的墻上掛著市場的鋪位圖,我每天都在一些商鋪上貼上紅五星,而且把位置最好的商鋪先貼起來,因為通常只有賣掉的鋪位才會貼五星,這樣不知情的客戶一看,還以為店鋪很搶手,也是迫不得已才搞起了饑餓營銷。”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市場內220戶商鋪全部入駐滿了。

  市場形成了規模,各家商鋪的年銷售額也都基本上實現了翻番,最多的能達到幾百萬元。“現在我們村里沒有外出打工的了,原來村里跑運輸、在外打工的都回家了,不論男女人人都當起了“織女”。顧華敏說,現在村里家家戶戶最少一輛小轎車,好多都開上了寶馬奔馳,60%的村民在城里買了樓房。

  隨著網上銷售的規模的日漸增長,2014年顧家村掛牌成為“淘寶村”,入駐市場的商戶基本上家家有網店。“阿里的數據顯示,2013到2014年,我們村的的老粗布銷售額為3.17億元,今年應該會遠遠大于這一數據了。”顧華敏自信的說。

  情人草店鋪內,工人正在填裝枕頭。

  一家店鋪內,客服正在打印快遞發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