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老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成為一種主流的養老模式。同樣,在濟南老齡化比較嚴重的一些社區中,居家養老服務也在積極探索中。這種以社區為載體,由政府、非營利組織、家屬及志愿者共同支持下的養老服務,融合了家庭親情與鄰里友情,正越來越受老人們歡迎。

  樣本一:槐蔭區裕園社區免費送午餐,每天一對一探訪敲門

  總人口5000人左右,60歲以上老年人口1200人左右,占總人口比例的24%,這是濟南市槐蔭區裕園社區的老齡化比重數據。在濟南,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超過20%的嚴重老齡化社區不止裕園一個,其中尤以開放式老舊社區居多。如在歷下區佛山苑社區,這一比重同樣超過了20%。

  11月21日,周六晚上六點半,劉云香還在加班。“這幾天太忙了,愛心服務社、日間照料中心、居委會,三個地方同時裝修,需要做的事兒太多,周末也沒法休息了。”劉云香是槐蔭區中大街道裕園社區居委會主任,而這三個地方,幾乎都是為社區里的中老年人服務的。

  據劉云香介紹,和不少開放式老社區一樣,裕園社區往年也存在無物業管理、無家政服務、無代繳電話費、電費等問題,給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不少不便之處。為解決此類問題,2011年,裕園社區“愛心在線”居家養老服務社成立,主要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決日常生活困難,開啟了一條政府支持、群眾互助的服務模式。

  劉云香說,居家養老服務社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社區80歲以上兒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以及60歲以上貧困、行動不便的老人。而服務社的服務人員同樣是社區居民,尤以一些低齡老人為主,目前已有5個志愿服務小組30余人。服務社的項目被形象地歸結為“六送”—— — 送午餐、送醫療、送家政、送溫馨、送快樂、送旅游,其中送午餐是服務社的主要任務,對于子女不在身邊或是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早晚餐兒女會在家,都會回來,但中午這頓卻解決不了,因此服務社到中午就會給這些老人提供免費午餐。如北區9號樓的張樹元老人,今年已92歲高齡,經常不能按時下樓去領飯,服務社志愿者們就會上樓送飯,還叮囑老人各處小心。

  除了送餐,服務社還提供一對一敲門服務,風雨無阻每天敲門到老人家里探訪。今年6月,承擔了為老人送餐、敲門服務的志愿者樊秀娟,到裕園社區7號樓李慶海老人家探望時,多次敲門無人應答。她急忙找到單元長張鳳英幫忙,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老人的家人及時開門。原來老人因使用蜂窩爐不當,引起煤氣中毒,已昏迷不醒,幸虧發現及時,老人得到了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