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間屋子,兩面鏡子,幾個展示柜,嶄新的白色地板與白色吊頂把屋子映襯的格外明亮,看著將要開業的理發店,鄒城市千泉街道尚蘭村村民王憲政十分感慨,“自從小女兒出生后,妻子為了照顧我們爺倆關了原先的理發店,我們一家人沒有了收入來源,僅靠低保和賣酒瓶為生,鄉里鄉親和村里都知道我們家窮,為我們捐了不少錢,但我們不能靠這過一輩子。”在精準扶貧電視電話會議上,王憲政向村里第一書記屈秀秋提出了想要靠理發技術脫貧的想法后,立刻得到了屈秀秋的贊同。王憲政個人的想法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并最終為他定下了精準扶貧的個性化方案。
老理發師王憲政一家因病返貧,妻子一人苦苦支撐四口之家
記者見到王憲政時,他剛剛從城里回來,理發店要開業了,還有一些東西沒有置辦,他去辦放心一些,還能省點錢。
說起理發店,王憲政難以掩飾心中的自豪。80年代末,十九歲的王憲政在鄒城市理發店學徒,三年后與妻子黨憲榮一起開了個理發店,先后收了不少學徒。1993年大女兒的出生更是為這個小家庭增添不少歡樂。
“那時雖不富裕,家里日子也還可以。”黨憲榮回憶起與丈夫一起開理發店的那段日子,美好的生活并沒有過多久,丈夫王憲政就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一次又一次的大手術花盡了家中的積蓄,還向親戚朋友借了許多債。丈夫因病行動不便,再也不能拿起剃刀給人理發,于是賺錢養家的重擔落到了黨憲榮的肩上,理發店就靠她一個人苦苦支撐。
“沒有二女兒之前,我一個人干著理發,還能照顧得了他爺倆,但是2009年小女兒出生以后,我再也沒有那么多精力照顧患病的他和兩個孩子了。”黨憲榮對記者說,他們倆口空有一身手藝,這些年除了要支付王憲政的醫療費,還要供大女兒上學,實在沒有多余的錢和時間去開店經營,只能靠低保與社會募捐救助度日。每個做父母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過的比其他孩子差,所以低保來的錢大部分都供給大女兒,現在丈夫為了女兒也不舍得吃藥了,如今有了新的轉變,希望一切都能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