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爺爺劉傳富:繼續陪孫子讀初中、高中。
劉傳富:他小的時候,以為是晚說話。他好動,也不聽指令,誰的話也不聽,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不聽指令很任性,也不說話。
據劉傳富說,孫子兩歲那年在濟南被確診為自閉癥。隨著年齡的增加,性格孤僻,沉默少語,行動刻板,總是無休止地重復一個動作、一句話等癥狀開始在小思眾身上顯現出來。
“爺爺,我要鋼筆管。”從學校回家的路上,劉思眾含糊不清的話讓記者聽不太清,爺爺劉傳富卻明白,孫子是在跟他要寫字用的鋼筆管。
記者:一般情況下,只有您能聽懂他的話?
劉傳富:我能聽懂了,一般第一次和他接觸的人聽不懂,他也有語言障礙。
回到家,劉思眾就拿出手機忙了起來。劉傳富說,這是孫子最喜歡的玩具,他最喜歡玩里面的游戲“憤怒的小鳥”。 記者發現,即使是玩手機游戲,劉思眾總是在玩同一關,玩過一關就退出,再打開重玩這一關。如此反復,卻樂此不疲。
劉傳富:村里人都拿他當傻子,他一般也不出門。出門都喊他傻子,都打他,都挑釁他。
眼看著劉思眾一天天長大,還一直不能開口說話,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中。可是,劉傳富老人卻沒有放棄希望,他把小思眾送到濟寧做了三年的康復訓練,終于盼到了孫子開口說出的第一句話。
劉傳富:在濟寧訓練以后,有點進步,他能喊人了,能開口說話了。
三年的治療,終于換來了小思眾對親人的一聲呼喚,這讓家人認識到,他是可以跟別人去交流的,這件事也成了劉傳富老人堅持下去的動力。為了讓孫子能更好地與別人交流,劉傳富有了個大膽的想法--讓孫子上學。
劉傳富:城里的各個學校都不接收,思想壓力也越來越大。經過多次這里求那里求,最后沒辦法了,把他帶到農村老家,老家學校同情接納了這個孩子。
在爺爺的堅持和努力下,小思眾終于找到了肯接受他的學校,可是剛入學,小思眾又出現了新的難題。
“剛來的時候,他有時候上課會大呼小叫的。爺爺不來陪伴,他就聽不進去課,到處亂跑。”劉思眾的班主任老師楊麗華說。好不容易才爭取到上學的機會,不能輕易放棄,就這樣,劉傳富和孫子成了同桌。
在小學生們好奇的目光中,劉傳富開始了他的陪讀生涯。時間一長,學生們也逐漸接受了這位特殊的同學,他們親切地稱呼他為“老爺爺”。
劉傳富: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的孩子,他們都覺得自己沒有這孩子得到的溫暖大,得到這么大的關懷。所以說,他班的學生都說,“老爺爺”偉大,我也受到他們的鼓勵。
通過自己的摸索,劉傳富總結了不少輔導小思眾復習的經驗。孫子該背的課文不會,他就寫到紙上,到家抽空再逐字逐句地教。
在爺爺的精心呵護下,13歲的劉思眾個頭比同桌的爺爺高出了好多。而對爺爺劉傳富來說,雖然比常人多付出百倍的心血,但孫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是一個驚喜。
有一次,他奶奶洗衣服的時候,有一張單子,不知道上面是什么,就讓他(思眾)去看。他跟奶奶說,這是電費,盡管他發音不太清楚,但奶奶激動地流淚了。“劉傳富說。這件小事,更讓小思眾的家人看到了希望。
五年的陪讀生涯,劉思眾一天天茁壯成長起來了,而爺爺卻一天天憔悴了下去。對于這一切,爺爺始終無怨無悔,他說只要有學校接收,他就繼續陪孫子讀初中、高中。
稿件來源:齊魯晚報、齊魯網